歼11D目前只是半成品 与苏35融合或才能避免下马

2017年11月07日 11:42 新浪军事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自从服役于我军的苏-35SK和正在密集测试的歼-11D曝光,关于这两款“终极侧卫”孰优孰劣以及诸如歼-11D停止研发、我军增购苏-35的传闻就不绝于耳。按照不少人的意思,似乎是一定要在两者之间分出个胜负,然而笔者却认为,这两款“终极侧卫”也许可以在中国以一种新的形态进行融合,成为最强的“侧卫”。除去惹人关注的117S矢量发动机之外,苏霍伊对于加强结构方面的研究也许更值得相关单位学习。

  众所周知,沈飞和601所是我国负责研制和改进歼-11系列的主要单位。在研制初期,由于我国当时还没有重型战斗机的装备、研制经验,即便在俄罗斯资料的支持下,研发和制造的步伐也相当缓慢。在替换了部分国产子系统的歼-11A完成制造后,我国开始建造国产率更高、更先进的歼-11B,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却展现出了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此不赘述了。在此之后,尽管601所成功研制了歼-15、歼-16等战机,但却是以对结构进行极大的加强为代价的,严重影响了战机性能。总而言之,601所直至如今距离真正“吃透”“侧卫”系列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就连苏霍伊设计局自己,也很难说就“吃透”了苏-27的设计。苏-27在苏联阶段的设计项目被称为“反F-15”计划,苏联军方要求苏-27在各种主要性能上都超过F-15百分之十。如果按照计划,以标准三代机气动布局的苏-27平台,这个目标是可以做到的。然而在经历了T-10到T-10S验证机的脱胎换骨,在气动上造就了一代经典后,囿于苏联薄弱的电子工业基础,新一代雷达研制情况依然糟糕。为了保证研制进度,苏霍伊设计局只能死马当活马医,装上了重达数百千克的雷达,而对结构部分大量削减、打孔来改善飞机受力,对气动设计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得已,苏联军方在当时的使用中只能对飞行员严格限制过载,而经过削弱后的结构也降低了飞机的寿命。可以说,苏-27的“软骨病”是天生的,而“软骨病”的根源实际上是因为苏-27笨重的“原配”雷达。

  早期苏-27的雷达均十分笨重

 

  当然,苏联解体后随着大批军购订单和西方先进技术的到来,俄罗斯在机载雷达的减重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俄罗斯逐渐在各个苏-27改型中尝试增强结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实分辨苏-27结构是否加强的简单方法就是观察战机的翼根上有无重载挂架,早期的苏-27由于结构减重和气动原因无法在翼根挂架上挂载重型武器,浪费了宝贵的空间,而苏霍伊设计局在九十年代末的新产品则解决了这个问题,增加了翼下挂载空间。

  而作为苏霍伊在苏-27机体技术的集大成者,新苏-35的结构加强可以说都用在了“最有用”的地方,苏-35具备了强大的挂载能力和矢量发动机带来的超机动性,在此基础上还继续增加了航程,而实现这三者的一个基础条件就是牢固却不重的机体结构设计,苏霍伊在强化结构方面的思路是非常值得我们吸收的。相对于同宗的苏-35而言,歼-11D的定位更倾向于优化中远距离的交战,在航电、雷达等子系统上,歼-11D都有着相当高的水准,但是在气动布局上相较于基本型的苏-27几乎没有任何改变。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两款“终极侧卫”的优势基本上是可以互补的。

  苏霍伊集团的共青城工厂

 

  尽管目前空战已经进入到了隐身时代,但我国周边装备四代机的国家非常少,因此我国对三代半战机仍然有一定的需求。从各种角度上来说,歼-11D都更像是一个半成品,或者说更类似于“侧卫”系列中期升级的一个模板,除去大量使用的先进复合材料之外,更多的是依靠先进的子系统。但是倘若能将歼-11D的综合航电探测系统和苏-35的结构、超机动技术融为一体,那么无论是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和真正的战场上,这样的“侧卫”也许才是最强的存在。(作者署名:鸟巢军武评论 雪鸮)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