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研制大气层内飞行卫星 反航母能力将实现飞跃

2017年10月03日 09:09 新浪军事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近年来,我国科学家正在设计一款神器:大气层内飞行卫星的,完全颠覆了人们的传统理念思维,这种神器将在未来我军遂行反航母作战时建立奇功。所谓的大气层内卫星实际上就是将弹道导弹和微型无人机结合起来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侦察设备。

  这种设备利用弹道导弹平台将携带多枚微型无人机的多功能弹头送至作战区域上空,然后释放多架可持续飞行的微型无人机,飞行器仅需携带必备的传感器、通讯设备和维持持续飞行的微型动力系统,被释放后利用已有的动能在空间内进行滑翔和机动。当飞行速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启动微型动力系统继续巡飞,时间不少于60小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快速、远距离、准实时的态势感知和电子对抗能力,对远程敌军目标实现威慑和压制。

  这种大气层内卫星由于具有可临时发射、可向目标区域定点发射的优势,可以克服卫星和弹道导弹的许多不足,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对于弹道导弹而言,其最主要的作战功能是用来打击和毁伤目标,为了减少气动干扰,一般不设置翼面,末端飞行时间较低,随着助推——滑翔式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出现,可以具备一定的滑翔巡飞能力,但时间仍然不够,一旦选错目标,就无法更改,属于一锤子买卖。

  军事卫星的缺点更加明显,这种装备虽然信息获取和保障范围大,但受限于太空运行轨道限制,总需要一个重访周期才能实施再次侦察,且侦察参数准备和侦察结果下载都需要极长的时间周期,对于一个分辨率0.1米的光学卫星而言,发现海上航行航母的问题并不是很大。但问题是发现之后从第二次确认目标到回传图像、处理图像一般需要好几天,这时候航母早就跑的没影儿, 所以即使是卫星数量全世界最多、最发达的美国也无法利用卫星引导任何武器作战。

  如果要消除这种第二次确认目标的时间,就需要将卫星的轨道高度调高,此时卫星的分辨率就要急剧下降。据计算,分辨率1米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天线口径超过30米,系统总重量达50吨,目前还没有任何国家能将这么重的卫星推到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上去。

  使用高空长航时无人机侦察航母也是一种备选方案,一般的高空长航时无人机都携带雷达、光学、电子等综合传感器,翼展在15米左右,巡航时间一般超过40小时,可以长时间在战区边缘活动,发现航母后立即监视,将其坐标位置传送给后方指挥所。但这种无人机目标太大,容易被敌人拦截,除非做成隐身模式,否则难以真正靠近并监视航母。而本文所提到的大气层内卫星因为载荷采取的是微型无人机,其体积小、中重量轻、不容易被人发现,就天然具备隐身优势。

  将弹道导弹和无人机结合起来后就可形成大气层内卫星,这类卫星具备以下优势:

  一是射程远,速度快,实时性有保证。弹道导弹飞行速度一般在10马赫以上,洲际导弹超过20马赫,发射准备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一旦需要侦察目标,从发射到释放的无人机锁定目标不超过10分钟,敌人根本来不及组织拦截对抗。

  二是生存能力强。微型无人机尺寸、质量大幅度下降,反导和防空系统不但难以发现,即使发现后,导弹的导引精度也不能达到准确击毁的目的,现有的防空反导系统拦截难度极大。

  三是可采用协作模式。可以在一群无人机分别放置雷达、光电等多类传感器,组成综合探测集群,使用数据链共享数据,提高探测效果,这样既能减少无人机的复杂度,也达到到一体化集成的能力。

  目前实现该装备的关键难题有:

  如何提高飞行器巡飞能力,飞行器一旦释放后需要一种发动机体制对其进行推动,而飞行器一般较小,需要微型喷气式发动机才可以实现,我国还未完成研制。

  如何实现飞行器协同联网,必须将各种载荷分配到多架无人机降低单架无人机的重量,实现飞行器的轨迹规划、复合导引和共型天线设计,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已经有所突破。拥有成熟的巡飞式弹道导弹技术,目前我国已经进行了多次高超音速飞行器试验,该技术已具备。

  未来在我国研发成功该技术后,将会出现哪儿出现航母,我国先发射一枚弹道导弹,到达目标上空后散开成一片无人机侦察监视目标,而后大量的导弹随之而来对航母发动饱和攻击。到那个时候,反舰弹道导弹的威力将得到极大的增强。(作者署名:云上的空母)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