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西奇公司就能拯救中国航发?性能落后西方30年

2017年09月25日 12:14 新浪军事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2017北京航展的热点是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的航空发动机。他家的东西到底是深闺人未识的大家闺秀,还是无人问津的剩女? 值得关注的产品有哪些?技术水平大约在什么档次?未来能全面治好航发的心脏病吗?对这些问题,咱很好奇,就划了一些资料,凭个人的经验和大家聊聊航空发动机。

  巴黎航展上马达和天骄的展台,据称今年6月,天骄大胆投资2.3亿美元取得了马达西奇 41%的股份,左上角那个金色的小鹰,代表了天骄的胸怀, 这里为企业家的情怀点赞,希望能扶持他们。

  一听

  安-225运输机是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安装有六台马达西奇生产D-18T涡扇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每台重达4吨,推重比为5.7, 最大推力达23.4吨,安装于安-124、安-225超大型运输机。安-124在瑞士苏黎士机场起飞,这种噪音水平主要是当货机,当客机可能拿不到适航证的。

  对比一下新加坡航空的波音747-400货机,这种飞机首飞于1988年,新加坡以前是英国的殖民地,对英国罗罗的航空发动机比较喜爱,航空发动机通常占客机成本的20%,比如波音777客机,单价约2.4到3亿美元,其中20%大约就是6000万用来购买世界上最大的GE90航空发动机,航发通常购买飞机时由航空公司决定,新加坡人应该选的是罗罗RB211-524G航空发动机,罗罗现在在新加坡有航空发动机的分厂,两家关系不一般。

  RB211研制于上世纪60年代,是世界上第一种三转子高涵道比发动机,涡轮风扇发动机是波轮喷气发动机的升级版,能把核心机用不完的劲儿传到风扇上,不过发动机在不同功况下运转,风扇、压气机和涡轮叶片的要求并完全一致,有时候齐步走是不行的,就有点像小个子和大个子一起赛跑,步频一样是跟不上队伍的。

  最好的办法是能调节不同的转速,不过转速的调节带来机构的复杂,普惠和通用止步于双转子发动机,在简化结构,提高可靠性上下功夫。标新立异,开拓进取是英国佬的特点,罗罗于上世纪60年代,用砸锅卖铁的劲儿,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研发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款三转子航空发动机RB211,为了RB211,当时罗罗已经破产了,不得不引用英国政府的介入, 在议会里吵成一锅粥, 当时英国航空工业已经日薄西山,航空发动机再倒了,英国人就没啥的制造业了,为了保护民族工业, 英国政府老大不愿意的掏钱帮罗罗挺过这个难关,那段日子对罗罗来说刻骨铭心,不过原来是罗罗旗下的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不得不转售给宝马,有点像穷人家过不下去挥泪卖孩子的悲状,今天的劳斯莱斯汽车其实是德国品牌, 最核心的发动机是德国宝马系,也有高速时漏油的毛病,而当年罗罗的创始人,贵族小哥罗尔斯开的车,号称公路行驶一万英里后,在车底铺张白布,一滴油也不漏。

  RB211是罗罗发展史上的分水岭,有政府撑腰,罗罗的一票人马背水一战,终于搞出了三转子航空发动机,通过这道坎,在其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发展出瑞达(TRENT)系列,目前已经发展到瑞达1000,旁通比达到了1:10,目前在国际航空发动机市场占据小半江山。最有意思的是前些日子美帝空军的B-52空投一台发动机,把B-52发动机老旧的问题重新摆到台面上,B-52目前用的上世纪50年代的普惠J-57航空发动机,目前最理想改进方案就是用罗罗RB2ll-535E4来改装B-52,疗程短见效快,目前在紧锣密鼓的谈判中,谈判中罗罗和代理人大肆吹嘘三转子如何省油,美国空军人士顺坡下驴厚颜无耻的提出,既然你们那么省油,不妨按揭发动机带给我们先用着,回头是省下的油钱一点点还给你们。国际上目前商用航空发动机大修的门槛是3000小时,目前的主要市场被美国的通用和普惠,英国的罗罗三家垄断着,通用与法国人合作的CFM算是二线品牌, 是通用电气 当年为打入欧洲市场布下的棋子,而法国人自主完全自主的赛峰大约算2.5线品牌。 至于马达西奇,欧美的民用客机没用过他家的发动机,说他是动力沙皇,是你山寨里的传说吧

  二看

  涡扇发动机一般来说,旁通比越高,证明核心机带风扇的能力越强,D-18T旁通比是5.7,推重比是也是5.7,涡轮前温度1327度(参见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ogress_D-18T),图中可见D-18T的风扇叶片还是老式带凸肩的老式叶片,那个中间的凸肩是为了避免 风扇叶片的共振设计的,有互相扶一把的意思,但反过来也带来重量大的不足。马达西奇家最大的姑娘D-18T的风扇叶片,比当今一流水平要落后至少30年,D-18T值得夸耀的地方是也采用了三转子发动机技术,理论上讲和罗罗瑞达在一个起跑线上。

  罗罗瑞达772,采用了 “宽弦无凸肩空心夹层结构叶片”,这已经是现代商用涡扇发动机的普遍特征。

  马达西奇TV3-117VMA-SBM1V,这是米-17、米-24的发动机

  本次航展上,马达西奇把家底货都拿出来了,展出了五款发动机的实物,让参观者有亲密接触和神秘的航空发动机亲密接触的机会,可惜网上图片并不多,大多是些背景板和领导讲话握手之类的,关于发动机细节的图片比较少,一方面是因为参观者也是一知半解,另一方面,确实马达西奇的工艺比较土鳖,看起来不够靓丽。航空发动机的内部通常看不见,要用内窥镜才能检查,不过外部的布线、管路和连接件,还是能看出工艺水平的。

  美帝F-22上的普惠F-119发动机

  以咱的体会,看航空发动机的话,一些不起眼的螺丝、管路和连接件大概能知道技术上所处的年代了。上图是F-22猛禽的F-119发动机,该机设计于上世纪80年代,要求管路区分为不同的颜色便于识别,所有导管、导线均用不同的颜色予以区分,滑油箱装有目视的油位指示器,连接件做成能快卸快装的设计,所以花花绿绿的线比较多,螺丝也比较少,而且没有传统的六角形螺丝和一字花的螺帽,多为内六角, 比如燃油泵和控制系统均都是一体化的可更换组件 (LRU),要求使用标准工具 20分钟可更换,所有的附件、导线和管路均在发动机下部每个外场可换组件均能直接达到。发动机设计成由女姓(身高157cm体重45 kg)到男性(身高188,体重91 kg)间的维修工戴防护手套均能对装机上发动机进行日常的维护保养。

  马达西奇的AI-222-25F目前在多型教练机上使用,不过看看这些管路和坚固件,也就上世纪七十年代水平吧。

  马达西奇的AI-222-25F是许多教练机的心脏,不过该机只是由马西达奇生产,知识产权属于乌克兰进步设计局

  这是AI-222-25F的前身,AI-25,首飞于1966年,广泛用于L-39等教练机

  欧洲的EJ-200,安装在棒子T-50上

  TV3-117系列发动机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大,装备范围最广,可靠性较好的涡轴发动机。 有意思的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分家之后,兄弟阋墙,拳打脚踢,不过为了吃饭的伟大事业,在一些领域的合作从未中断过,TV3-117至今仍在向俄罗斯出口,俄罗斯尽管大搞国产化事业,但似乎进展并不如想象那么好,至于乌克兰方面,不卖发动机,马达西奇就要饿死,生存还是毁灭,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反过来说,让他把这种压箱底儿的技能倾囊而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乌克兰语怎么说还不知道耶?其中一些核心的部件和工艺,比如钛合金轮盘的电子束加压焊接、钛合金冷扎叶片,不太相信乌克兰会传授的。

  TV3-117是由前苏联克里莫夫发动机设计局于70年代初在ТВ2-117А(英文TV2-117A)发动机基础上研制的大功率涡轴发动机。1972年,ТВ3-117研制成功并通过了前苏联的国家级鉴定,随后在前苏联扎波罗什发动机制造厂(今天的马达西奇)投入批生产。经过近30年的不断完善发展,它是前苏联和俄罗斯使用最为广泛的涡轴发动机系列。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 90%是中型直升机使用这种发动机,米-8/17系列,米-14,米-24/25/35,米-28,米-28Н,舰载直升机卡-27、卡-28、卡-29,预警直升机卡-31,运输直升机卡-32,卡-50,卡-52等。目前,总生产数量超过3万台,总工作时间累计超过1600万飞行小时。

  前苏联的设计局与生产厂是分开的,通常设计局设计出产品,再交给一家或几家生产厂生产,所以生产的研发改进能力特别对顶层需要的理解能力还比较有限,开展新产品的能力不容乐观。TV3-117其实是由原卡里莫夫发动机设计局总设计师谢尔盖。伊佐托夫和原扎波罗什发动机制造厂总经理瓦西里。奥梅利琴科为头子,一大票科技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前苏联解体后,原为的工业体系被人为打碎得七零八落,想改进出新产品难上加难。 比如技术文件是修理和维护TV3-117的法律,而只有卡里莫夫有权对ТВ3-117系列的设计进行改进和完善。 未来的TV3 -117如果遇到了俄国人,法律上也许会出毛病。

  其实聊到这里,大家其实大体也清楚了,马达西奇的主要产品,多为上世纪70-80年代前苏联研制生产,当时就相当于欧美一线航发企业60年代的水平,而且该公司只是个生产企业,研发实力是有限的,该公司的产品,在欧美是打不开市场的,目前靠前苏联的老客户勉强维持,产品卖给俄罗斯也是迫不得已,不卖就饿死。

  希望更大,失望也更大

  马达西奇公司位于第涅伯河畔的扎波罗热市,曾是“苏联航空工业的心脏”。 不过进入二十一世纪,乌克兰航空工业一直在美、欧、俄的挤压中煎熬,2008年乌克兰航空工业总产值不足全世界的0.1%,居世界第90位,而其中半壁江山是由马达西奇提供。这一方面是由于该公司的技术水平已经落后,特别前苏联产品与西方的工业体系难以兼容,另一方面是没有合适的市场, 比如D-18T发动机再不找人接盘,就真在了古董了。

  但是,如果引进的话,将是全面技术的引进,还要考虑到工业体系不兼容和法律的陷阱,马达家的产品与国际主流航发的技术体系差别很大,技术发展也有主流和分支,非主流常常走不远。马西达奇的产品比较落后,补充冷门还可以, 但当做救星和主线眼光就太LOW啦,而且存在法律和技术的陷阱,头几批产品有可能成功,但想让人家自杀性全部拱手奉上,互利共赢,建立信心反而更合适。(作者署名:阿库拉)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