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中国战机心脏病?中国民企与乌发动机企业合作

2017年09月24日 16:16 新浪军事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TV3系列发动机事关中国大规模的米-17系列直升机机队的使用,天骄与马达西奇的合作无疑是非常正面△TV3系列发动机事关中国大规模的米-17系列直升机机队的使用,天骄与马达西奇的合作无疑是非常正面

  本周,最受关注的航空相关新闻无疑来自第17届北京国际航展,其中北京天骄航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与乌克兰航空发动机生产商马达西奇股份有限公司的联合展台更是引人瞩目

  航展现场,两家公司还正式签署《TV3-117VMA-SBM1V系列及其改型发动机批产和大修授权合同》《TV3-117VMA-SBM1V发动机采购意向合同》和《MS-500V发动机合作研制补充协议》等多项合作协议。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国航空史上第一次由一家民营企业与国外著名航空发动机企业合作,全面引进国外军民用发动机的维修、保障、生产和研制等方面的业务。因此,在当前“军民融合”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背景下,很多人对于天骄公司与马达西奇公司的合作充满了期待。

  不过,对于这一合作的前景如何,北国防务(微信ID:sinorusdef)认为还需要相对客观地进行分析,既不要夸大,也无需贬低。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事。

△天骄&马达西奇联合展出的TV3-117VMA-SBM1V发动机△天骄&马达西奇联合展出的TV3-117VMA-SBM1V发动机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马达西奇公司旗下各型发动机技术的引进,对于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来说,很像是一次比较典型的“鲶鱼效应”。众所周知,中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和生产长期以来一直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垄断。之后,随着2016年中国航发集团公司的成立,虽然有利于中国航空发动机重点项目的推进,但是垄断性也随之进一步增强了。

  相对于飞机和直升机产业来说,航空发动机产业需要前期高强度、长时间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建立一套高素质的设计和生产队伍以及完整的研发生产链。再加上资金回报周期长、技术风险高等特点,使得国内任何一家国有或民营科研机构和企业很难有实力进行相对高端的燃气涡轮发动机的研发,而大多集中在活塞发动机领域。

△天骄&马达西奇联合展出的AI-322涡扇发动机,它是目前L15使用的发动机△天骄&马达西奇联合展出的AI-322涡扇发动机,它是目前L15使用的发动机

  在这种情况下,类似天骄公司这样的民营企业依靠高效、灵活的管理架构和融资模式,再加上从地方政府到两国高层领导人的全力支持,自然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大型航空发动机企业的成熟技术、设备乃至技术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打破中国航发集团公司垄断地位的实力。

  对乌克兰来说,其国内最为重要的航空发动机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一个是扎波罗日伊甫琴科进步设计局,另一个就是马达西奇股份有限公司。这两大航空发动机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在苏联时代航空工业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主要专注于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小推力涡扇发动机以及涡桨和涡轴发动机的研制生产,为众多型号的客机、运输机、教练机和直升机进行配套。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在航空发动机方面的合作和生产配套也从未间断,直到2014年俄乌危机全面爆发。

△乌克兰停止与俄罗斯的合作是让俄军的许多重大装备陷入停产的窘境,如2款护卫舰,但另一方面也影响了自身的销路△乌克兰停止与俄罗斯的合作是让俄军的许多重大装备陷入停产的窘境,如2款护卫舰,但另一方面也影响了自身的销路

  如今,俄乌两国之间几乎所有的发动机合作和生产配套都已经中断,不仅限于航空发动机之外,还包括舰用燃气轮机。而乌克兰国内航空市场对航空发动机的需求很小,只能为安东诺夫系列运输机和客机进行配套。

  为此,马达西奇股份有限公司才不遗余力开拓国际市场,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光是中国国内军用以及民用的数百架米里和卡莫夫直升机涡轴发动机的维修和更换项目,就足以使马达西奇股份有限公司迫不及待的想进入到中国市场了。

△马达西奇还有很多重要的技术储备值得“关注”△马达西奇还有很多重要的技术储备值得“关注”

  而且,按照目前天骄公司与马达西奇公司的合作计划,其远期目标是希望能够引进后者全系列发动机的生产线,包括各个级别的涡扇、涡轴和涡桨发动机,其产品将有望参加中航工业以及国内其他航空企业飞机、直升机研制项目的动力装置招标工作。这显然已经形同于向中国航发集团公司下挑战书了。

  虽然天骄公司与马达西奇公司的合作前景很美好,但是也充满了很多变数。首先,这两家企业在重庆成立的合资公司从最乐观的角度来讲,也需要至少8年的时间来完成整个航空发动机生产组装技术的消化吸收。尽管马达西奇公司向中国派遣了数千名技术人员并提供了相关技术资料和设备,天骄公司也在国内招聘了大量航空发动机产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但对于从头开始创建一家高技术航空发动机公司的要求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

  在这8年期间,中国航发集团公司也必然会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应对这位挑战者的威胁。同时,中航工业以及军方对中乌合资公司是否予以支持,其态度也非常关键。也就是说,中乌合资公司固然是一条“鲶鱼”,但是相对于中国航发集团公司这头“巨鲸”来说,体量实在是太小了。只有让它长成一头“鲸鲨”,才能够具备与中国航发集团公司相竞争的实力。

  另外,马达西奇公司只是航空发动机生产企业,其核心的研发技术以及设计人员其实还掌握在伊甫琴科进步设计局手中。但是,从此次北京航展上伊甫琴科进步设计局另立展台,不参与天骄公司与马达西奇公司的合作来看,如果后者得不到前者的有力支持,那么无疑将面临着产品发展停滞、举步不前的尴尬局面。(作者署名:北国防务)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