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国内一直有个说法流传:冷战时期大陆制造了数以万计的各式导弹,现在其实拿出来对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饱和打击,就足以压垮任何防空体系,好过还得花大钱将其拆除报废。
姑且不说数万的数字是否言过其实,就像食品和药物都有保质期,过期的时间越长,变质可能性越高、变质程度越厉害,吃下去引发的后果越严重一样,导弹等武器也有保质期,即使是放在恒温恒湿的条件下精心保存,过了年限由于材料性能的自然衰退,它也会出现变质的问题。
对于过期变质的导弹,由于各种电子部件性能下降或者丧失,密封件的密封性能失效——特别是红旗2这样使用高腐蚀燃料的,关键承力部件在高温高压下变形破损。。。。。。等等各种原因,打出去但是没命中目标,其实算是运气不错的结果了。
因为在最严重的情况下,变质的导弹是完全有可能一收到发射指令就炸的——而且不只可能是火箭发动机爆炸,同样还包括引信的保险功能失效、误动作使战斗部直接起爆的可能。
比如拿使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红旗2助推器为固体燃料)的导弹来说,它的燃料本质上就是严格控制燃烧速度在限定范围内的火炸药。实际上现在的先进固体燃料配方本身,就需要添加很大比例的高能炸药——比如黑索金、奥克托金等高能硝铵炸药。
一般来说,典型的固体燃料成品会控制在每秒钟燃烧8-60毫米的范围内——具体数值取决于设计需求。燃烧速度太低,喷出的燃气就没有力道,推不动导弹;燃烧速度过高,那么就会直接转化成爆炸——越是先进的高能量固体燃料,炸起来越是和高能炸药没有区别。
而这些固体燃料,之所以能保持稳定的形状(特别是在燃烧过程中)和燃烧速度——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是依靠黏合剂将各种成分按照设计要求黏合成特定外形的——比如有些发动机药柱中间是圆形凹糟,有些是十字凹槽,有些是星形的凹槽。
而一旦这种的黏结结构(成分上讲,很类似生活中橡胶或者塑料,比如不少导弹用的黏合剂就是以聚氨酯为主要成分)本身出现了问题:比如力学性能严重下降,甚至出现了开裂和缝隙,那么将导致非常可怕的现象:
在点火以后,药柱会在燃气压力的作用下崩溃瓦解,并由于燃烧面积的突然增大而导致火药燃烧速度暴增;由此导致的剧烈压力波动,又会进一步摧毁原有燃烧过程的稳定和持续特性,使稳定燃烧最终转化为完全失控的爆炸。
当然损害发动机药柱结构寿命的因素,不仅仅是自然的时间流逝;如果长期反复经历温度变化(热胀冷缩)、机械振动,其寿命的消耗速度又会快得多。这也是平时战机和军舰,除非战备值班、实弹射击训练/演习等必要情况以外,都会尽可能少带或者不带实弹的原因。
就像过保质期的食物药品一样,过了保质期也并不意味就一定全不能用了;经过全面仔细的检查,针对各个组件的老化后性能给出准确的相关评估,替换掉已经不合格的部件,导弹仍然是可以延寿并超期服役、使用的。
但是这种延寿绝对不是无限制的,而且实际成本非常高——这玩意可是会炸的,拆检过程对人员的资格要求非常高,而且为了安全整个流程非常细致繁琐。因此绝对不是越老的导弹改造维护就越省钱,而是恰恰相反;越是老龄的导弹,延寿维护难度和成本越高,可行性越低。
所以大陆在冷战时期造的那些老旧导弹——比如红旗2之流,技术上改成对地攻击是没问题而且有成功先例的;但现在都2017年了,还留下的改起来其实早已得不偿失,花钱将其销毁反而是最好的选择。(作者署名:候知健)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