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坦克尾部为何要绑木头 关键时刻能救命装备

2017年08月11日 17:34 新浪军事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在很多图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坦克和苏—俄系的坦克都会在尾部绑上一根大木头,这种被称为“自救木”的设备在很多关键时刻是可以救命的。自救木很粗,长度也较长,当坦克陷入淤泥中无法开出来,而且又缺乏抢救车辆帮助时,这根木头就可能是救命稻草般的角色。

  坦克后部绑着的自救木

 

  自救木一般有两种使用方式,一种是几根铺在坦克履带下,给履带一个着力点方便脱离泥泞,一种则是绑在诱导轮和负重轮之间的那段履带内侧,然后坦克前进,等负重轮碰到自救木了就将其拆下来,周而复始方能脱离。的确,如果一台咆哮的坦克为泥泞所困,那就将发挥不出任何战斗的功能,成为一个活靶子或是因为跟不上进攻速度而被抛弃——但坦克作战的精髓就是速度。一根木头,的确有时候是能救命的东西。

  苏式坦克强调纵深突破

 

  其实早在坦克最开始出现的时候,自救木就开始出现了。一战时期的坦克不仅绑着几根粗大的木头方便脱离泥泞,甚至在顶部还绑着一堆木头方便填平战壕开过去。到了二战,随着坦克悬挂和发动机技术的改善,还有工程设备的普及,头顶是不用再顶着一堆木头了,不过自救的大木头是极其普及的。到了冷战期间,自救木更是成为了苏式坦克的一个标准配备,从工厂里出来就带有。但为何冷战到今天的西方坦克却很少有自救木呢。

  苏联T72坦克

 

  一方面,苏军奉行坦克大集团远纵深突击的战法,极其强调进攻的速度和装甲部队脱离后方战斗的能力,其甚至试图在半个月内就席卷西欧。如此高强度高速度的战法,坦克不可能得到抢修车辆很好的保障,经常只能自己救自己。另一方面,为了追求避弹外形和通过能力,苏制坦克普遍造得十分低矮,重量轻,内部狭小,限制了其搭载大马力发动机的潜力,脱离泥泞的能力也欠佳。西方坦克则并不强调纵深突击,而且体积大,发动机技术也比较先进。

  99坦克也在一段时间内携带自救木

 

  中国的坦克一开始师承苏联,但从80年代开始,我国也发现了苏制坦克的局限性,从引进西方技术开始,最终从整个设计思路上彻底抛弃了苏—俄制风格。96式和99式坦克就是这种突破思路的作品。但99式坦克在一段时间内仍为发动机问题困扰,不仅车体较长,马力也略为欠缺,所以还是携带了自救木。但到了近些年的99A式坦克,整个发动机舱的面貌完全改变了,车长缩小,这说明99A已经搭载了全新的大马力发动机,动力问题已经彻底突破解决了,所以尾巴后面的自救木也消失了。另一方面,我军在装甲战法上也摒弃了原先苏式的大规模地面突击的思路。(作者署名:军事家)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