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C利用最新空战理论 携一武器完全压制印度苏30

2017年07月21日 18:32 新浪军事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所谓“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特别是在面对“自信心过渡膨胀、得寸进尺”的国家时。现代战争最重要的就是制空权,作为“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空军,面对印度几百架的苏-30MKI,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作为我空军的当家花旦,歼-20来的正是时候;目前歼-20基本已初步形成战斗力,正是可以一展锋芒的时候。尽管目前其服役数量并不多,只有10来架,但却完全可以充当“踹门”的角色——利用自己的隐身能力,击落对方的关键体系节点,比如预警机、空中指挥机、电子战飞机、加油机等等。预警机是空战的“倍增器”,制电磁权是现代战争的关键,一旦这些飞机杯击落,印度空军战力将直线下降。

  作为我国一款已经大批量装备的3.5代空优战机,歼-10C所具有的威力比一般人了解的更加强大,因为它非常符合最新的空战理念——OODA空战循环(观察、调整、决策、行动)。OODA理论由创造了经典的“能量机动”理论的美国空军少校博依德发明,该理论对美国新一代隐身战机F-22/35的研制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目前该理论在月初召开的“未来空战作战研讨会”上,被我空军战机相关各领域权威人士(包括歼-20总设计师)大力推崇,代表着最新的发展潮流。

  OODA理论强调隐身设计,通过隐身能力破坏掉对方的观察能力,从而使对方难以进入空战的下一个环节,而我方却可以占据主动地位,快速完成自己的OODA循环。印度的苏-30MKI并无隐身设计,其庞大的机体雷达反射面积(RCS)高达15㎡,而充分进行了隐身修型的歼-10C,其RCS只有1㎡左右,足足比苏-30MKI小了一个数量级。在雷达探测能力上,苏-30MKI使用的是N011M“BARS”无源相控阵雷达(PESA),其功率只有苏-35所使用的“雪豹-E”雷达的1/4,技术水平也不如,最大探测距离只有160公里;反观中国在航展中推出的FC-1所使用的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其最大探测距离已经达到了170公里,歼-10C所使用的AESA雷达,直径、功率更大,探测能力也更强。显然,在空战中,歼-10C由于巨大的探测优势、隐身优势,将完全占据主动地位。然而歼-10C强大的不止是这些,还在于其所配备的整套的新一代的空战武器。

  歼-10C挂载两种新一代的空空导弹

  由于资金的匮乏,俄罗斯这些年无论是在战机领域,还是在空空导弹领域,发展的速度都不快;目前其最新展出的空空导弹都只是R-77、R-73的改进型,最多算3.5代,至于印度所购买的,只有3代型。而我军现役的歼-10C,挂载的却是第4代的中远程空空导弹PL-15和第4代的红外格斗导弹PL-10,如上图所示。以前我军在“航电制胜论”的年代,有一个理论,就是“武器先进1倍,空战能力先进8倍”,虽然不是很准确,但却充分说明了“武器先进”对空战性能的影响。先进半代、性能更好的雷达,先进一个数量级的隐身,先进一代的武器,在空战中,歼-10C将起到对苏-30MKI“先敌发现、先敌开火”,甚至完全压制的效果。

  歼-20总设计师杨伟在发言中

  以前人们担心苏-30MKI的矢量发动机会显著提升其格斗能力,但在实际对抗中,人们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在具有实战对抗意义的美国“红旗军演”中,苏-30MKI很难发挥由矢量发动机所带来的过失速机动能力的优势,往往被F-15占据上风。人们分析称,可能是因为苏-30MKI的矢量推力控制比较原始(手动),飞机整体的推比也不高的原因。而在这次研讨会中,我国歼-20总设计师杨伟更是指出,过失速机动所带来的优势并没有人们想象的作用那么大,更重要的是武器的性能和全向发射能力。苏-27/歼-11B以比歼-10高一个档次的空战推比,在格斗中才和歼-10A具有基本相当的能力。歼-10C的空战推比比歼-10A提升了一个档次,而苏-30MKI却比苏-27降低了一个档次,武器还比歼-10C相差了一代;这一升一降,苏-30MKI即使有矢量推力怕也跟红旗演习中的那样,无力回天。而更关键的是,印度的苏-30MKI,在空中探测、指挥体系被歼-20破坏的情况下,在中距作战中被歼-10C压制的情况下,怕是很难有多少进入格斗的机会了。

  以前我们武器不如人,强调要发挥“人”的因素,强调我军坚强的意志和“敢打、敢胜”的战斗精神;如今我们武器胜于人,“敢打、敢胜”的精神不可丢,“战场上拿不到的,谈判桌上就更别想拿到”,只有给对方以强大的威力威慑,才能让对方变得“识趣”,不战而屈人之兵。(作者署名:龙之骄子)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