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20大量研制细节曝光:40分钟完成翼身对接

2017年07月07日 17:57 新浪军事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近日,《中国航空报》接连发表长篇通讯《鲲鹏起兮——大型运输机运20研制纪实》系列文章,其中曝光了中国军用大飞机运-20的很多内部研制信息。

  文章透露了中国试图和乌克兰合作缩短大运研制进程的方案。文章称,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了解到我们的项目发展目标后,感到整个项目无疑是天方夜谭,并打了一个十分粗俗的比喻:“生孩子需要十个月的时间,你就是一下子娶十个老婆,也不可能在一个月内给你生出一个孩子来。而且在后面的谈判中,乌方以“没我你就干不成”的态度,提出了一揽子苛刻条件,被中方断然拒绝。

  安-70运输机

  外媒报道在21世纪初,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曾想以三种型号来与中国进行大型运输机的合作。即安-70桨扇型、安-70涡扇型和放大版安-70改进型号安-170。安东诺夫称涡扇型安-70载重接近60吨,比较符合中方的需求。然而从现在中方报道来看,显然当时中方提出了性能更高、研制周期更短的合作要求,以至于逼得乌克兰用“女人1个月生孩子”的比喻来回绝。而且乌方当时认为中国没有大运研制经验,想以安-70为平台,向中国“强制推销”。

  后来的事实证明,中方依靠自己力量,研制出的运-20运输机,比安-70各型号强上一个档次,运-20大批装备部队,而安-70项目实际上已经寿终正寝。而今天的安定诺夫设计局,合作的已经不是中航工业,而是名不见经传的中国空域产业集团。尽管外媒报道有乌克兰科技人员在运-20研制中参与,但这是以我为主借助外部力量,和当初乌方“苛刻合作”不可同日而语。

  文章还首次透露了运-20与众不同的“大军团作战体系”:包括行政总指挥、中航工业副总经理耿汝光,负责项目的组织指挥,计划协调,人员、经费、物资保障等工作;总设计师唐长红,负责指挥由各级设计师组成的跨建制、跨部门的技术指挥系统;总制造师、西飞总工程师何胜强,负责协调总装厂装配;总质量师、一飞院时任副院长罗延生,负责指挥跨部门、跨建制的型号质量保证机构;研制现场总指挥,分别由总设计师单位(一飞院院长方玉峰、李守泽先后担任)、总制造师单位(西飞总经理 唐军、何胜强先后担任),负责研制现场的组织领导工作。

  运-20大批装备部队,而安-70项目实际上已经寿终正寝

  另外从分工协作体系上,“一院六厂”是第一层次的总承包商,即中航工业一飞院、西飞厂、陕飞厂、成飞厂、沈飞厂、哈飞厂、上飞厂。金字塔的第二层,也就是分系统/部件转包商,总共有 200 家左右。第三层次,即零部件/原材料供应商,数量更为庞大,居然达到上千家,涉及几十万人。报道透露运-20型号会议都要上百人,开饭的时候,盛米饭的盆子也比别人大几号。

  此外,报道还首次透露运-20进行全机三维数字化设计的详细情况。当时运-20研制体系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基于 MBD 的全三维设计制造技术。这项技术用三维数字模型来 完整表达产品的定义信息,包括设计信息、工艺信息、检验信息、制造信息,并且作为产品研制 过程中的唯一依据。这项技术 2003 年才有技术标准,2005 年美国人率先在波音 787 项目中使用。然而在运-20的研制中,总师系统下了死命令:不再发二维图纸,型号全线转到数字化三维设计制造上来,谁不达标谁出局。全面应用这项技术后,运-20设计周期缩短了 40%,生产准备周期缩短了 75%,制造周期缩短了 30%,不仅保证了型号研制的节点,而且使我国的数字 化设计制造技术赶超了世界先进水平。

  还有一个有趣的环节是,尽管运-20数字化水平很高,但却在数字化虚拟样机的基础上又搞了一个物理样机。当时为了研制进度,运-20并没有安排制造物理样机,而是是使用数字化手段在计算机上建立一个与物理样机功能相当的运-20数字化模型。但是由于这是我国首次设计大型运输机,很多设计人员心理没底,缺乏对大运的感性认识,因此在耿汝光的支持下,运-20有研制了一个物理样机。尽管这一举动被一些人批评为“开历史倒车”,但耿汝光认为,这貌似耽误了一 些时间,但可以大大降低风险,正如某老电影中的一句台词:“今天的后退是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进”。

  柔性装配生产线大大提升了组装效率

  报道还透露了运-20使用自动化、数字化柔性装配生产线进行翼身对接的壮观景象: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对接的画面和状态,计算机控制机翼在十几毫米的范围内进行微调,对接完成只花了40分钟时间,而过去比运-20小得多的运-7飞机,机翼机身对接最快要干一天。

  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不但曝光了运-20的生产模式,而且还暗示中国空军未来装备另一种大飞机——中国新一代隐形轰炸机,也会采取类似的模式:包括大军团作战体系、分工协作体系、全三维设计制造技术、数字化柔性装配生产线等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未来中国新一代轰炸机这一设计难度更大、技术更复杂的主力作战飞机。

  2017年2月,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王剑说在访谈中表示,翻开院史,78、88、97、07、17年,每隔10年就一飞院就会有一次大机遇和挑战。这被外界解读为轰-20在2017年正式立项。按照运-20在2007年立项,2013年首飞来参考,轰-20可能在2023年左右首飞,2027年解放军建军100周年装备部队。(作者署名:诤闻军事)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