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未选择萨德反导系统 背后究竟有怎样的隐情

2017年07月03日 18:19 新浪军事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日前,日本防卫省已基本决定将陆基“宙斯盾”系统列入新财年预算。如果该系统得以部署,不仅将大大完善日本自身的反导体系,也将成为美国及其盟国在东北亚甚至全球反导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日本打造“双层反导”体系

  日本反导能力建设行至今日自有其渊源。上世纪80年代,日本便开始研究弹道导弹防御问题。1993年之后,政策和技术准备逐渐进入实质阶段。2003年底日本内阁正式决定部署弹道导弹防御体系。2004年底,日本《新防卫计划大纲》与《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反导能力建设和美日反导合作目标。同年日本开始对其金刚级“宙斯盾”驱逐舰进行反导升级,并在之后几年进行了数次拦截试验。2011年6月,日本防卫省宣布已初步构建起“双层反导系统”。该系统主要由陆基末段拦截的“爱国者3”系统、海基中段拦截的“宙斯盾”系统以及早期预警探测和指挥控制系统组成。

  2007年3月15日,日本第五艘“宙斯盾”驱逐舰“爱宕”号服役。

  目前日本的反导作战流程基本由四个部分组成。首先,由美国的预警卫星将来袭导弹参数分享给日本防卫省并传输至自卫队相应作战单位。接下来,由海上自卫队的宙斯盾舰与航空自卫队的陆基预警雷达对来袭导弹进行探测跟踪,并对弹道进行分析,得出最佳拦截方案。进入拦截阶段,首先由海上自卫队的宙斯盾舰发射“标准3”导弹,在大气层外对处于飞行中段的目标进行拦截。最后,若大气层外拦截失败,则由航空自卫队的“爱国者”系统进行末段拦截。

  航空自卫队的“爱国者”系统

  整套流程中,航空自卫队的反导指挥控制系统是核心,通过日本自动警戒管制系统(JADGE)负责整体指挥和协调工作,在自卫队获得预警卫星参数之后、海上和陆基预警系统开始工作之前,拦截作战命令便由航空总队司令下达。

  日本的“爱国者”系统主要部署在东京、大板、名古屋、九州、冲绳等重要政治、经济中心,“宙斯盾”驱逐舰分别驻扎在佐世保、舞鹤、横须贺海军基地,其中4艘具有反导能力,另外2艘将进行反导升级。

  陆基“宙斯盾”系统将使日本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提高这一双层反导体系的作战效能,不仅完善了反导传感器网和指控系统,也将提高火力单元的数量和火力资源分配合理性。“宙斯盾”系统拦截弹的最新型号、由美日联合研制的“标准3”BlockIIA导弹,计划于2018年进行实战部署。

  一名日本自卫队队员站在“爱国者3”型导弹前。新华社/路透

  “萨德”选项并未排除

  与韩国纠结于“萨德”系统不同,日本若要完善反导系统则需要倚赖“宙斯盾”系统。对于韩国来说,“萨德”系统是能够满足防御需要且费效比更高的选择。而对于日本来说,“萨德”与陆基“宙斯盾”系统则对应不同的防御需要。根据近期报道,虽然日本防卫省否定了“萨德”方案,但是从不同防御层次的角度来说,不能排除日本未来配备“萨德”或类似系统的可能性。

  “萨德”系统

  “萨德”系统的防御范围比“宙斯盾”系统要小得多——这主要是由不同拦截弹在燃尽速度方面的差距所致,燃尽速度决定了导弹的最大射高与射程。不过对于防御面积小得多的韩国来说,“萨德”便是费效比更高的选项。此外,虽然“宙斯盾”系统在防御范围方面比“萨德”系统有优势,二者在应对目标方面却各有分工。

  “宙斯盾”系统使用的“标准3”导弹的拦截区域在大气层外,其最低射高一般估计为90-100公里,而以朝鲜所装备的短程导弹为例,其弹道顶点全部低于这个拦截低界,因此对于韩国防备朝鲜的需要而言,“宙斯盾”系统是意义不大的。

  陆基版“宙斯盾”投入使用后的作战示意图

  但对于日本而言,在“宙斯盾”的大伞下“萨德”系统依然有其价值。首先,对于日本而言,“标准3”导弹的拦截低界在90-100公里以上,而负责末段反导的“爱国者3”射高只有15公里左右,也就是说在15-90公里这个范围内,日本自身的反导网依然存在漏洞。这也是为什么日本曾对“萨德”系统表示出兴趣,2015年有报道称日本防卫省计划在2019年开始的新五年计划中引进“萨德”系统,将现有的双层反导体系完善为“三层防御”。虽然日前,防卫省以成本为主要理由于否定了“萨德”方案,但从战术需求来说“萨德”与“宙斯盾”系统并非替代关系。

  美国全球反导网正在日韩扣上重要一环

  另外,“萨德”与“宙斯盾”的作用与分工要放在东北亚、美国及其盟国整体反导布局的角度来看待,这两个系统在东北亚的作用与北约的反导部署十分类似。在防御范围方面,以部署在土耳其的“萨德”系统为例,假设导弹来袭方向为伊朗,“萨德”仅能防御土耳其东南一小部分,而在东欧配备“标准3”BlockIIA的陆基“宙斯盾”系统则可以依靠更少的部署单元防卫整个欧洲。在防御目标方面,土耳其东部部署“萨德”也是有必要的,因为“宙斯盾”系统的“标准3”无法对伊朗的短程导弹进行拦截。

  美国在东欧部署的陆基版“宙斯盾”系统全景图

  与此类似,日本装备陆基“宙斯盾”系统的规划不仅是对日本自身现有反导体系的加强,更是美日韩反导体系的重要一环,其意义不仅局限在东北亚,甚至是全球性的。日本的反导资源是美国在东北亚甚至全球反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宙斯盾”为核心的反导体系能够加强美国及其盟国在战术和战区层面上传感器网络和火力资源的作战效能。

  2002年底,美国放弃了原先对国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区分(即NMD与TMD),转而整合全球的反导资源。新的一体化反导指挥控制体系(C2BMC)基于来袭导弹的不同飞行阶段进行分层拦阻,并将全球各战区与美国本土弹道导弹防御系统(BMDS)进行了一体化整合,特别是原有相互独立、点对点的指挥控制、作战管理和通信节点。

  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资源整合将在两项能力上体现得十分显著,即基于外部远端传感器的发射能力(LOR)和基于外部远端传感器的拦截能力(EOR)。前者在“宙斯盾”反导5.0版本之前便已具备,大大扩展了“标准3”的防御范围;后者则将出现在新的“宙斯盾”反导版本和“标准3”BlockIIA上。EOR意味着发射平台可以不使用自身火力通道对拦截目标进行照射,拦截弹发射后可交由全球反导传感器网络的其他节点对目标进行拦截,如海基X波段雷达(SBX)、陆上部署的AN/TPY-2雷达。

  AN/TPY-2雷达

  在日本以前沿工作模式部署的AN/TPY-2雷达(并非作为“萨德”系统的一部分)本身就要为美国的全球中段反导系统提供传感器节点支持。在韩国星州-大邱一线的AN/TPY-2雷达虽然是作为“萨德”的制导雷达以末端模式部署,但是该系统在前沿与末端模式之间可以进行相对迅捷的切换。海基X波段雷达在过去数年遇到了技术和资金问题,但最近已在各方推动下起死回生,格里芬公司刚刚获得了升级SBX的新合同。而日本则一直对SBX在日本周边海域的部署态度积极。

  总之,包括未来的陆基“宙斯盾”系统在内,美、日、韩在东北亚的各种反导资源都是一个协同和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的整体反导网络的一部分。(作者署名:巴蜀特警小教官)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