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弹头真不及美俄零头?一关键系统可扭转大局

2017年04月10日 07:42 新浪军事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中国的核武器的发展一直广受外界的关注。在2017年3月,美军著名的智库,兰德公司发布了《中国核威慑观的演变》报告中,对中国的核武器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比较新的分析,有别于外界的普遍认为,美方这次有了一些新的观点。

中国的和弹头数量确实不足美俄的零头 因此必须增强威慑力中国的和弹头数量确实不足美俄的零头 因此必须增强威慑力

  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的2016年的数据,美国和俄罗斯各自拥有7000多枚的核弹头,而中国只有260枚左右,根本赶不上美俄的零头。但是这样就会影响中国的核武器在世界的水平吗?兰德公司首先认为“数量≠威慑力”,虽然美俄都在倡导要提升自己的核武器,可都不是继续造核弹头而是升级核武器库。相反,中国在以每年最多10枚的速度新增制造核弹弹头,所以中国现在的核弹头数量应该300枚左右,但是也无法赶得上美俄庞大的基数,因此中国一直致力于提升核武器的威慑力。

相对来说 中国的核武器数量上确实不占优势 因此更需要学习先进经验相对来说 中国的核武器数量上确实不占优势 因此更需要学习先进经验

  兰德公司认为中国目前的核武器发展是全面瞄准美国。但是也在追求全球打击能力和核力量的现代化进程。并且,由于印度已经成为了实质上的核武器拥有国,并且美国正在计划部署核武器到韩国,这使得亚太区域内的核武库处于快速并且复杂化的态势。因此,中国除了继续增加自己常规军事实力以外,也要让自己的核力量具备攻防兼备的打击能力。从常规军事实力来看,中国军队的现役人数在230万人,总兵力位居全球第一;2017年军费预算大约为147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01万亿人民币,这也是位居全球第二。但是核武器数量再增加也不会超过300枚,这就迫使中国必须要想方设法的增强自己的核武器的有效威慑力。

天基红外卫星和地面的X波段雷达 能够有效的侦测来袭弹道导弹天基红外卫星和地面的X波段雷达 能够有效的侦测来袭弹道导弹

  根据兰德公司的分析,中国除了表面看到的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的加速服役,以及海基巨浪-2潜射导弹伴随094型核潜艇大洋战备巡航以外,还在着力打造以关键系统可在关键时刻扭转大局,那就是陆天一体的导弹防御系统。这套系统的核心就是位于地面上远程预警雷达和天基红外卫星。根据日本共同社的报道称,中国已经建立了至少3座大型陆基X波段雷达,这样可以在4000公里的距离上准确是敌方的洲际导弹。同时,中国还在发射预警卫星系统,核心就是天基红外卫星-”前哨“系列红外预警卫星。这种大型卫星可以在轨扫描固定区域内的红外信号,当洲际导弹发射时,在第一时间发现尾焰同时并识别类型和发射轨迹并及时对地面发出告警,提供足够的拦截周期。而这一天基探测能力,只有美国才拥有,俄罗斯一直都在调试但从未投入运行中。

能打击 能拦截 这才是中国的发展之道 “矛盾并举”能打击 能拦截 这才是中国的发展之道 “矛盾并举”

  发现敌方弹道导弹仅仅是第一步,随后还有对敌方导弹进行拦截。一般来说,导弹防御系统要拦截敌方导弹,分为三个部分“上升段”、大气层外“终端”以及再入大气层的”末端“,由于中国尚没有能力推进到最前沿地区部署”上升段“拦截系统,所以只能在”中段“”末端“进行拦截。其中就是”红旗-19“和”红旗-26“导弹就行中段拦截,”红旗-9B“和”红旗-29“进行末端拦截。从这个角度来看,全世界具备这样能力的也就只有美、俄、中三个国家。当被人都在积极发展攻击导弹时,拦截手段也就应运而生。在敌方导弹发射前,就构建出足够的潜在威慑能力,让对方质疑自己的导弹能力是否能够穿透这些拦截网,就是导弹防御在现在最核心的应用。而从美国部署THAAD一举来看,确实有一招破局的效果。所以,中国也在极力发展这种能力,就是为了能够在未来可以扭转大局。

从实战的角度来看 拦截系统的部署确实能够起到扭转大局的能力 美国就是绝佳案例从实战的角度来看 拦截系统的部署确实能够起到扭转大局的能力 美国就是绝佳案例

  “矛”和“盾”并举,是中国核力量发展策略的最新动态,这也是美国兰德公司在这篇报告中提到的核心内容。在报告的最后,兰德公司认为随着中、美的导弹侦测体系逐步建立,双方又将回到平衡点上,而未来如何避免可能潜在的核大战,中美之间的下一步动作才是更引人关注的。(作者署名:无名高地)

推荐阅读:中美元首会晤小细节显示中国真的变强了!详情查看《大国风云》,搜索微信公众号:dgfy01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