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27战机设计有一大败笔 近距格斗时要气坏飞行员

2017年03月27日 09:26 新浪军事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苏-27,是世界上最早装备头盔瞄准具的战斗机之一。

  在俄罗斯的各种宣传中,将这一头盔瞄准具与R-27近距格斗导弹的组合,吹嘘得天上有地下无。但真实情况却完全不是这样的,苏-27上许多令人挠头的奇怪设计,导致头盔瞄准具这一空中格斗利器,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这里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

  作为苏联冷战时期发展的主力战斗机之一,苏-27战斗机的研制始自1970年代。气动设计上,苏-27将米格设计局的传统理念与新一代技术融为一体,采翼身融合构造,后掠中单翼、后掠全动式水平尾翼及双垂直尾翼,配备双发动机。该机安全性高,高速爬升及高空高速等性能良好,而大推力特性也令低速格斗性能突出。

  苏-27低速操控性优异,原本在格斗中应当很有优势。按照俄罗斯方面说法,一旦目标进入苏-27火控探测有效范围内,飞行员便能利用头盔瞄准具控制R73“射手”近距格斗导弹,实现离轴攻击。这应当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可以令飞行员在格斗中先敌开火。这使得与苏-27交战的飞行员难以判断对方发射导弹的时机,只能等苏-27机头方向接近时,持续释放干扰弹,以压制该导弹的侧向探测能力。

  但是苏-27存在一些重大缺陷,导致上述操作在实际中极其繁琐 —— 飞行员执行简单的锁定及导弹发射动作时,必须按动很多按钮,手忙脚乱的操作大量开关。其火控系统有多种工作状态,其中“头盔”模式,就是通过头盔瞄准具(AHCU)来最大化雷达、光电探测和红外格斗导弹联合工作,快速捕获目标、发射攻击的模式。

  但是细看这一头盔瞄准具AHCU的工作流程,就会发现真实效果非常的糟糕 —— 在飞行员转动头部观察目标时,需要迅速操作好几个开关,包括“自动/手动”模式选择开关,截获选择开关,发射转换开关和激光测距器开关等等。系统根据具体情况操作雷达或者光电系统实施搜索跟踪。但如果选错了模式或者按错了开关,那么雷达和光电可能会错误的进入不适合当前需求的主要/次要探测手段规划状态,导致丢失目标的几率显著增加。

  所有开关准确操作后,机载计算机探测的位置,确定飞行员的观测线。这时容忍的最大方位角60度,高低角15度。飞行员让头盔瞄准具中显示的瞄准标志对准目标后,按下油门把手BBOU按钮。机载计算机此时给相关设备,特别是导弹红外制导头,提供通过飞行员观测线推算得出的目标位置信息。红外制导头开始捕捉目标。如果目标脱离了搜索范围,那么有一个提示标志告知飞行员无法捕捉目标。

  随后,飞行员必须根据不同的模式,注意观察平显、头盔瞄准具的输出信号,确认系统正在正常的实施搜索跟踪,并实时干涉不符合具体情况的工作状态。但这时操作比此前要简单不少。

  不难看出,在近距格斗空战瞬息万变的生死关头,还必须要求飞行员进行如此复杂的操作,实战效果必然非常不理想。

 

  美军F–16等战斗机的飞行员,主要集中注意力于抬头显示器,通过操纵杆上的少量按钮即可完成攻击。这一缺点使得头盔瞄准具无法完全发挥效能。

  苏-27座舱中设有一个醒目的时钟,原因是飞行员在导弹发射后,根据导弹型号、射程,配合观察时钟的时间,决定进一步的操作。这么做的原因是该机火控系统自动化程度太低。相反F–16战机因为高度系统自动化,当导弹发射后,火控系统会代替飞行员来执行大量计算,方便得多。

  总体而言,因为苏联设计方认为要实现其它的一些关键性能(例如最大速度、尺寸重量等等),比飞行员的视野、舒适程度,或者说比人机工程要重要得多,导致了设计上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例如运用标准流程紧急起飞、抛弃副油箱、进入超音速拦截阶段、发射导弹、返航的全过程,有一些步骤过于僵化。举例而言,由于导航系统的精度不如西方战斗机同类系统,导致必须更加严格的依赖地面指挥活动,限制了作战灵活性。又比如座舱与座舱盖设计得很小,降低了阻力,减小了尺寸与重量,但是视野和舒适程度变得很差。此外还有部分技术问题,例如副油箱与机炮等产生互相干扰。

  总体而言,苏-27的设计非常局限于前线防空与对地支援作战,它的缺陷导致难以完成更为复杂的空中优势任务。(作者署名:空军世界)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