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磁炮技术已获关键性突破 发射间隔仅需45秒

2017年01月23日 15:40 新浪军事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图片为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约翰·理查德森视察美国海军水面作战中心达尔格伦分部(NSWCDD),参观了正在测试中的首门电磁轨道炮原型炮。据称该炮在完成地面测试以后,将装备到第5艘联合高速舰(JHSV-5)上进行海上测试。军事专家告诉记者,电磁炮与传统火炮有很大不同:前者是依靠电磁力抛射弹丸,后者则是依靠利用火药燃气压力等能源抛射弹丸;前者凭借巨大的动能打击来实现远程击穿的效果,而后者是依靠战斗部的装药来摧毁目标。

  根据相关资料,电磁炮的炮口动能可以达到60兆焦以上,在将10.43公斤重的弹丸以每小时9010公里(相当于7倍音速)速度投送到160公里时,还能穿透三堵混凝土墙或者6块半英寸的厚钢板。而采用高能发射药的美国MK45型127毫米火炮的炮口动能只有10兆焦,初速807米/秒(约2.65倍音速),发射普通炮弹时的射程仅24公里。即使最新型的先进舰炮系统(AGS)的炮口动能也才达到30兆焦,发射增程制导炮弹时的射程为153公里。

  显而易见,电磁炮的射程、弹丸的飞行速度以及威力都远远高于传统火炮。不仅如此,电磁炮在生产、运输、搬运和存放的过程中不再受制于爆炸物安全标准的限制,具有很高的安全性。电磁炮按照原理可分为线圈炮、轨道炮、电热炮和重接炮等。考虑到结构及难度等问题,目前各国发展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轨道炮,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导轨、发射组件、供电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轨道是并排的两条,贯穿火炮身管,发射组件由弹丸、轻型弹托及推进板组成,与导电电枢一起置于两条轨道之间,由弹托固定弹丸,以脉冲形成网络、电容器组或旋转机械装置提供发射所需的电能。

  脉冲形成网络向其中一条轨道通电,电流经导体电枢流向另一条轨道,从而在两条轨道周围分别产生一个垂直于轨道的强磁场以及一个与电流反方向的作用力。磁场与流经电枢的电流相互作用,产生沿炮管轴向的洛仑兹力,把发射组件和电枢沿轨道加速到超高速。当发射组件离开炮口时,弹托、电枢及推进板与弹丸脱离,弹丸开始向目标飞行。

  美国国防部研制电磁炮时间较早,1978年就成立了“电磁炮联合委员会”,协调军队、能源部、国防原子能局及战略防御倡议机构分散进行的电炮研究工作。1980年,美国西屋公司为“星球大战”建造的实验电磁炮把300克的弹丸加速到了每秒约4000米。1992年,美国已把一门口径90毫米、炮口动能9兆焦的电磁炮样炮推到尤马靶场进行试验。电磁炮从实验室到靶场说明,电源小型化技术已有所突破。但之后美国一度停止了电磁炮的研制,直到2005年8月才重启。美军现在即将进行海上测试的电磁炮是由BAE系统公司地面和武器装备分部研制的,射速可达10发/分。

  从美军现在公开的照片看,将要海试的电磁炮身管长度比4年前公开的样炮缩短了很多,这可能是为了方便装到联合高速舰上。中国在电磁炮研制方面只比美国稍晚,进入21世纪之后开始取得巨大成果。在研发电磁炮时,中国两项关键性的技术突破居功至伟,一是海军专家马伟明院士团队发明的“强迫储能装置”,二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研发的“大面积双面高温超导薄膜”。前者为中国研发电磁轨道炮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证,可以使电磁轨道炮拥有所需的强大电容量,还能再45秒内再次蓄积第二次发射所需的电容量;后者就是电磁轨道炮上关键的加速装置中的核心器件。

  这两者的结合,促成了中国电磁轨道炮的诞生,也使其所使用的技术丝毫不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曾以“神秘超级大炮藏身中国沙漠”为题报道称,卫星图像显示,中国包头市西北方的一个装甲设备与火炮测试中心有两门非同寻常的超级火炮,它们分别长约24米和33.5米。报道猜测,这显示该测试中心正在对高速炮弹进行穿透力测试。

  而据中国台湾《尖端科技》报道,2006年8月,解放军在内蒙古炮兵靶场对超高速电炮进行了首次实验,25公斤的弹丸被发射到250公里以外的预定区域,实验获得圆满成功。这说明解放军的电磁炮技术非常先进,而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0年多时间,国产电磁炮技术必然有了更大的技术进步。(作者署名:战略吐槽秀)

  推荐阅读:李显龙态度急转:就装甲车事件再表态!详情查看《大国风云》,搜索微信公众号:dgfy01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