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把俄制发动机延寿600小时 这项高难技术是关键

2017年01月19日 12:11 新浪军事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航空发动机的寿命问题是航空动力工程领域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设计、生产、使用、维护修理等各环节的研究工作。制约航空发动机寿命的因素很多,如结构设计、材料性能、工艺加工方法、维修水平、大气条件以及飞行中操作、使用方法等。即使同类型、同批次的航空发动机,投入使用后的寿命也有很大的差别。早期航空发动机刚投入飞行使用时,由于发动机研制经验不足,一般采用长期试车的小时数来严格确定翻修寿命的方法,以保证发动机使用的可靠性。但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大量发动机使用到规定寿命后仍能继续正常工作,同时也有不少发动机尚不到规定寿命期就出现故障,这就带来使用中的不安全性。

  连日来有媒体报道称,按照我国空军每年约240—300小时的训练和值班飞行时数来计算,配备俄制AL-31F航空发动机的歼-10和歼-11等主力战机通常每经过4年时间就需要更换全新发动机。为此,空军投入专门力量将AL-31F发动机延长寿命,使它的寿命从900小时延长到1500小时。

  航空发动机总工作寿命是指发动机在规定条件下,从开始使用到最终报废所规定的总工作时数。它主要由总工作时间 、循环寿命和大状态工作时间来规定。目前我国现役航空发动机总工作寿命一般用小时来定,也有一些后期研制的发动机也有用低循环疲劳次数给定。对于在总工作寿命期内允许大修的发动机,由于几乎所有的零部件均可以得到更换,故整机总工作寿命是可以得到持续发展的。因此, 在航空发动机寿命管理中, 采用总寿命指标并非主要是基于对发动机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考虑;而更多的是由于经济性、管理和技术更新的需要。

  对此,国防科技大学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研究中心军事专家王群教授指出,军用航空发动机的寿命太短,至少会带来两个方面明显的问题。一个是必需为战机备用数量更多的发动机,激增战机寿命期的使用费用,增加战机的后勤保障压力;另一个是需要频繁更换发动机,影响战机平时的作战训练和任务执行,减弱战机战时的持续作战能力。

  在以前媒体报道中国空军5719工厂先进事迹时指出,该厂专门组织精兵强将集中攻关,自主创新了21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三代飞机发动机关键部件再制造技术,军用航空发动机再制造是指对已经达到总寿命或大修时限的发动机进行完全分解,通过彻底清洗、探伤,遴选出符合要求的零部件,翻新成完全符合新发动机零部件。通过技术升级,“再制造”的航空发动机在性能和质量上可以达到甚至超过正常生产的新发动机。而且在零部件再制造方面,“再制造”技术比制造技术难度还要高。

  可以说5719工厂突破了由少数西方国家对航空发动机再制造技术的垄断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绝对物超所值的成绩。从全局说,政治和经济效益巨大,为增加中国空军持续作战能力和减轻后勤负担做出了突出贡献;往局部看,加深了中国对航空发动机核心技术的理解,把握了影响航空发动机寿命等性能的‘命脉’,突破了航空发动机的部分技术瓶颈,促进了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创新、工艺的改进和工程的实践。(作者署名:鼎盛军事)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