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国核潜艇最深能潜多少米 曾下潜230米遇问题

2017年01月13日 11:23 新浪军事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官方媒体曾在一篇介绍中国海军某型核潜艇深潜试验的文章中提到,中国核潜艇也因此成功创造302米的下潜纪录。很多人对这个数据感到失望,认为中国核潜艇的下潜深度与国外核潜艇有很大差距,从而推断中国核潜艇的技术性能比较差。真的是这么回事吗?不可否认,下潜深度是核潜艇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因为下潜深度大意味着核潜艇有更高的战术灵活性,可以选择更大的水深隐蔽自己或躲避反潜武器的攻击。在冷战时代,苏联海军对于核潜艇的下潜深度就有着痴迷的追求,甚至为此不惜用昂贵的钛合金建造了一批“金鱼”,例如麦克级攻击核潜艇的最大设计下潜深度高达1250米。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其他核潜艇打破麦克级核潜艇创造的下潜纪录。

  不过,中国核潜艇的下潜能力却一直不高,在解放军一篇公开的文章中称,某型核潜艇带着130多名艇员和50多名军地参试人员开始向深海潜航,“100米、150米、200米……一切正常。当潜艇到230米时,艇内陆续发出响声和出现漏水,个别支撑角钢弯曲”。最后,当核潜艇最终下潜到300米时,艇体不再发出响声,漏水亦未加剧。指挥人员在确认各舱水密情况良好后,才下令上浮。

  然而,下潜深度并非核潜艇的关键技术指标。实际上,核潜艇下潜深度的确定是与一国海军的战略和战术思想、主要运用海区、设计能力、工业能力、反潜武器发展等密切相关的,并非随便确定。冷战时代,苏联海军是为了在深海大洋与美国海军争夺海上优势,而自身降噪能力较差,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大潜深和高航速上。美国海军由于整体海军实力远强于苏联海军,因此对核潜艇的潜深和航速追求远没有苏联海军那么强烈,主要是集中于核潜艇降噪以及艇载设备、武器系统的完善上。

  例如美国海军主力攻击核潜艇洛杉矶级早期型最大潜深也就300米,后期型也才达到450米。虽然冷战后期的“海狼”级最大潜深达到了600米,但美国只建造了3艘,转而建造弗吉尼亚级,并将下潜深度减为480米,因为美国海军在冷战后注重濒海作战,不需要核潜艇具备那么大的潜深。即便是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也不再疯狂追求潜深,最新的885型北德文斯克级攻击核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减到了600米。至于各国海军的战略核潜艇,最大下潜深度普遍在300米以内。

  中国在核潜艇方面发展较晚,技术上的确与美、苏/俄等国存在较大差距,但中国海军长期是近岸防御,周边海域有都是边缘海,即使前出西太也不会特别远,所以对于核潜艇的下潜深度要求并不强烈。而且文章中提到的中国核潜艇进行的深潜试验是在1988年,试验的核潜艇显然是第一代核潜艇。到现在已经20多年时间过去了,中国第二代核潜艇的技术水平显然有了很大提高,最大潜深绝不会是302米。所以,用很早的试验情况来推断中国海军现在核潜艇潜深小是不恰当的。

  还有不少人将中国核潜艇下潜深度小的原因归结于中国不掌握建造核潜艇的高强度钢或钛合金技术。这实际上也是误解,核潜艇的下潜深度在技术上取决于材料、艇型设计、耐压壳体设计和加工、焊接工艺等等,材料仅仅是其中一个重要技术因素。而且在材料上,中国在上世纪60年代所掌握的高强度钢技术就完全满足核潜艇的艇体材料需要。根据资料,中国当时研制的无镍铬系909钢、低镍铬系904钢和镍铬系921钢的屈服强度都达到了590兆帕,超过了美国大量用于核潜艇的HY-80钢的550兆帕。

 

  虽然俄罗斯、日本、美国现在都掌握屈服强度在1000兆帕以上的高强度钢技术,而中国现在生产的980钢屈服强度才785兆帕,但这与各国核潜艇潜深指标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以核潜艇技术实力最强的美国为例,“海狼”级也才是用屈服强度690兆帕的HY-100钢,现在最新的弗吉尼亚级则继续用HY-80钢建造。由此可见,材料技术对于核潜艇下潜深度的作用被很多人夸大了。

  其实,对于核潜艇潜深而言,艇型设计、耐压艇壳的设计所起的作用更大。例如洛杉矶级核潜艇在保持艇体材料不变的情况下,改进了艇型和耐压艇壳的设计,就使最大下潜深度从最初的300米增加到了450米。而在这些方面,中国与美、俄等国的差距比较明显,需要下更大的力气去追赶。(作者署名:战略吐槽秀)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