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一:国内正在强化对边远领海的实际控制能力
近期国内在西沙领海的一系列举动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包括红旗九远程防空系统在永兴岛的部署,以及歼11战斗机和飞豹战斗轰炸机的进驻。这些举动都说明,中国正在大幅强化对于边远领海的实际控制能力,以扭转中国远海边界不断被领国蚕食占据的被动局面。
飞豹战斗轰炸机最早名为“轰炸7型飞机”,由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早期研究工作,最早是作为轰5后继机种开发。在经历一系列的波折(比如空军要求开发并列双座型号)和延误(1980年削减研制经费)后,于1982年开始全面展开全面研制工作。
由于种种原因,空军退出了飞豹项目,因此老飞豹只装备了海军一个客户,其主要用途就是搭载鹰击-8反舰导弹(鹰击-8家族有多个型号,空射型后来命名为鹰击-81)执行攻击海上目标的任务。由于国内的综合化航电直到歼10项目才获得真正突破,因此老飞豹上是通过专门设置了一套独立火控系统来完成给反舰导弹输入目标信息等工作,它与投放航空炸弹、发射机炮和空空导弹的常规火控系统(以03G瞄准系统为核心)是相互独立的。
而中国现在广泛装备的新飞豹,则是在老飞豹的基础上经过大幅度改进的型号。除了取消翼刀、结构减重(包括取消配重)等措施外,最大的突破在于使用综合化的先进航电系统,并配备了包括反辐射导弹(针对敌方雷达目标)、激光制导炸弹在内,多种较为先进的对海对地精确制导武器。这些改进使飞豹家族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天候作战能力,是中国目前的主力空中攻击力量。
很显然,在此次进驻永兴岛的行动中,飞豹担负起了打击敌对海上中大型舰船、越南境内甚至菲律宾目标的任务,而歼11则负责争夺制空权,掩护飞豹的作战安全。和以往中国战机只能隔很久时间才能组织较大规模编队,而且常常不具备攻击能力(机型不具备能力,或者出于航程考虑等因素未挂载对地对海武器)的远海边界巡逻相比;在进驻永兴岛以后,中国对西沙边界的争夺和控制已经开始进入由虚转实的阶段。
二:飞豹家族的总体设计保守过时,基本性能落后明显
作为国内开发的第一款重型超音速战机,飞豹的内部载油量和起飞重量都显著高于国内其它型号;比如飞豹的内油超过6吨,在挂载3吨重量的低阻力武器时可以做到近1000公里的作战半径。这些数字毫无疑问比当时国内的其它型号要优秀的多。
比如歼八II完全依靠内部燃油的话,由于发动机的高油耗和气动效率的低下,无挂载航程不到1500公里——而它的翼下重挂点只有一对,挂了反舰武器就不能挂副油箱。如果给歼八II挂一对鹰击-8反舰导弹,那它的作战半径将会糟糕到何种程度也就不难想象了。
但是和设计优秀的第三代战斗机相比,技术层面还停留在二代机水平的飞豹家族基本平台,不论是技术运用还是总体设计水平都存在非常大的差距。老飞豹的正常起飞重量也达到24.77吨,和苏27家族(苏27sk是23.4吨,苏30mkk是25.7吨)处于同一级别。
然而在最大起飞重量(老飞豹28吨,苏30mkk是34吨)、航程(老飞豹挂副油箱接近3000公里,苏27家族除结构薄弱的早期型号外,无副油箱在3000-3700公里之间,3000多为三翼面型号阻力增大所致)、挂载(无论是总重量还是挂载数量和合理性)能力上,飞豹家族远差于苏27家族。
而在机动性能上,包括极限速度(无论高低空)、最大过载、爬升能力(代表飞机的能量特性)等所有的关键性指标,飞豹家族都大幅逊色于苏27家族。这种差距不仅来自于70-80年代初期中国与苏联的航空科研水平,也来自于飞豹总体设计时的决策取向——现在飞豹的气动外形设计,在当时的参选方案中也是性能最低的,唯一的优势在于理论风险更低。
和苏27相比,飞豹欠缺了大量的先进技术运用。包括但不限于:引入涡流升力(苏27的边条设计,歼轰7的双后掠翼设计中的前段大后掠部分并不具备边条功能),采用翼身融合/升力体设计(减小整体阻力,使机身也像机翼一样形成升力),放宽静稳定布局(极大减小正常飞行时,维持平衡所花费的阻力)等等。
而在其它的方面,无论是结构上的工艺材料、设计水平,还是采用的发动机性能上,飞豹与苏27家族的差距并不比气动外形/飞行控制技术上来得小。在基本的平台设计上,飞豹不管怎么改进,都不可能达到与苏27家族相当的程度。现阶段飞豹家族对于苏30mkk的优势,完全来自于电子设备和配套武器上方面。
三:飞豹现阶段最大的价值在于接近100%国产化率,而且价格低廉
实际在92年引进苏27sk以后,中国空军和海军的注意力就被这种机动性好、航程和载荷惊人的远程重型战机所吸引了。虽然90年代的苏27sk存在各种不足——比如电子设备大幅落后于中国在80年代蜜月期接触到的西方装备水平,不具备对地、对海攻击能力;但是对飞机来说,改装机载设备和配套武器永远是最简单的,而飞行平台的性能才是最重要的。
苏27家族的潜力与中国军队的作战需求(强化机体结构寿命、强化电子战能力、发射主动制导中距弹获得同时锁定打击多个空中目标能力、增加精确打击地面和海上目标能力)结合,很快就催生了后来的苏30mkk引进项目。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苏30mkk都是中国空海军的绝对核心主力。
实际上早在苏30mkk还没进入国内的时候,国内下一代负责主力对地对海攻击的型号就已经确定是基于苏30mkk平台开发了。这个项目就是今天的歼16,它与苏30mkk的关系,就如同歼11b与苏27sk的关系。这种大背景下,飞豹的发展和改进前景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从现阶段的飞豹家族三个型号来说,老飞豹(JH7)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海军在90年代已经没有任何选择——总不能指望歼八II挂着两枚反舰导弹去执行对海攻击任务。
而新飞豹(JH7A)的市场空间,一方面来自于苏30mkk的进口数量有限、而且抽不开身——直到歼10与霹雳12的组合成熟以前,国内都只有它一个可靠的具备高机动性、能执行现代超视距空战任务的机种。另一方面也来自于歼16计划的进展缓慢——这个仿制项目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就上了,花的时间比歼20还长,但至今还没有正式定型服役的官方消息。
实际上到现在为止,飞豹家族的最大优势并非来自于作战性能,而是来自于它的价格和近乎百分之百国产化概率带来的产能优势。这不仅使新飞豹获得了原本规划之外的大幅采购数额,而且在鹰击12导弹出现以后,又由于歼16迟迟不能跟上而获得了发展出JH7B改进型号的机会。
四:小型边缘岛屿运作陆基战机不是长久之计,未来仍然要靠航母
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无论是飞豹还是歼16,都不是用于解决西沙实际控制问题的最优选择。比如永兴岛目前经过扩建的面积仍然不到2.6平方公里,虽然能够建设出供战机起落、短暂停留的小型基地;但是面积的限制使它不能像美国目前的关岛(面积549平方公里)基地那样,安排大规模驻军及其配套的专业武器装备体系(包括配套的后勤维护),形成具备足够自我防卫能力的军事要塞,这使它的生存能力在真正的高烈度军事冲突背景下是非常低的。
另一方面,无论是飞豹还是苏30mkk/歼16都是作为陆基飞机开发的,在原始设计上并不适合长期在西沙岛屿上使用。比如温度、湿度、盐度这些问题上,飞机的防腐蚀设计并不只是涉及到涂料,而是牵涉到结构和设备的具体设计等环节。举个例子,水汽会凝聚成积水,一款飞机在高寒干燥地带长期停放无所谓,但在高湿地带仅仅是十几个小时就会在一些关键的结构部位形成积水——再加上高温和高盐分,很快这里的结构件就会被腐蚀掉。
专门针对海上条件使用的飞机,在这些关键部位都会进行针对性处理,比如安排合理的内部形状并在最低处开设排水孔、调整机内通风设计等等。不过这方面飞豹和苏27家族陆基型号都做的不好,尤其是在2000年前维护水平还不是特别成熟的时候,中国沿海的苏27sk就有铝合金部件结构腐蚀深度惊人的记录。
从永兴岛的地理条件看,它没有足够的空间安排完善的地面维护设施体系,因此飞豹等战机在永兴岛的停留终归只能是暂时性的;长期停留带来的不只是寿命的急剧消耗,更会在此之前就因为频发的故障而失去可靠的作战和飞行能力。
从长远来说,要保持在西沙海域远端的持续制空、制海能力,中国最终只能依靠海军的航母作战群。具备高机动特性的航母不像永兴岛机场那样是固定不动的死目标(具体位置早已被他国输入到各类武器的目标数据库中),即使是在高烈度战争中仍然具备非常强的生存和持续作战能力。而且航母和永兴岛基地并不冲突,永兴岛基地对于支撑航母的后勤补给等方面将会表现出很大的价值。(作者署名:候知健)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