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空军迎来了空中进攻作战的革命性理念突破,那就是隐身技术的运用。然而在是在那个关键的转折节点上,出于时任美国总统里根的一部分政治团体的政治利益需求,美国政府不顾空军的反对,强行逼迫空军上马、采购了大量的非隐身战略轰炸机B1B。
这批过时的新产品大量挤占了美国空军的编制和预算,导致后来苏联解体以后,B2的制造数量寥寥无几;如果当年美国空军的财力全部拿来支持B2的话,今天他们对于中国和俄国的威慑打击能力,至少是现在水准的十几倍以上。
B1系列超声速轰炸机由洛克威尔公司(后被波音公司收购)研制,这是一种60年代末期开始规划、70年代初期开始制造的机型。在隐身概念还尚未真正向战略轰炸机平台延伸的70年代初期,美国空军当时是比较看好B1系列的高速突防能力的,计划采购244架。但是1977年,卡特政府认为B1系列造价过于昂贵,作战性能和成本不成比例,决定终止B1生产,仅保留4架原型机进行试验和改进。
而就在B1系列原型机首飞后很短的时间内,隐身技术在战略轰炸机上引用的可行性研究就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先进技术轰炸机”计划推进的非常顺利,1981年的时候,美国空军航空系统分布已经正式将合同授予诺斯罗普公司,展开B2轰炸机的全面研制工作。
实际上从70年代末开始,美国空军就开始认识到未来的时代是隐身技术的时代,非隐身设计的轰炸机在当前技术的限制下,其飞行速度和高度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地空导弹面前带来足够的生存能力。因此在那之后,美国空军对于继续装备B1系列战略轰炸机抱着非常抵制的态度,他们真的目标始终放在B2身上。
然而1980年恰逢总统选举年,里根为了击败卡特的连任计划、竞选成功,在拉选票的过程中向洛克威尔公司许诺将大量订购B1系列飞机,以弥补1977年卡特政府取消B1订单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工人失业危机。在里根上台以后,1981年美国政府宣布与洛克威尔公司签订全面研制合同,订购100架B1轰炸机,重启B1轰炸机生产。
为了抚慰空军的不满,B1B在设计上开始向B2大幅度靠拢——强调航程载荷和低可探测性,而放弃速度性能。B1B和B1相比,最大飞行速度从2.2倍声速暴跌到1.25倍声速——严格的说它甚至只能在跨声速区域进行,而不能进行1.4倍声速及以上的超声速飞行。
而在其他方面的改善,主要是最大起飞重量从179.17吨提升到216.36吨;加大了内置的武器舱;并且使用了大量的雷达吸波涂料,将自身的信号等级比B1降低了一个数量级——但仍然是不隐身飞机。
由于采用变后掠翼设计等原因,B1B的可靠性一直相当糟糕,而且维护的费用高、花费人力和时间多。这使得美国空军后来对B1B非常没有好感,因为便宜、可靠、带的多、飞得远,它远不如老式的B52;而要应对俄罗斯、中国的高性能防空体系,B1B又完全不能起到B2那样强悍的突防打击作用。
B1B首飞于1984年,交付完毕于1988年,而B2则首飞于1989年。由于B1B之前采购了100架,吃掉了空军极大比例的军费和编制,B2的早期订购就不多——132架,甚至在苏联解体之前,B2的采购数量就在被不断削减,比如1990年4月被削减到75架。苏联解体以后,美国由于战略轰炸机规模已经严重超出打击需要,B2订单被直接砍到20架,而且其中6架还是工程样机改装的。
由于B1B的横插一杠,倒霉的B2不及生产数量稀少,还因为订购不断延误、成本无法分摊而冠以史上最昂贵战机的恶名;实际上仅以研制过程的成本控制来说,B2是做的很好的一个型号。
现在想一想,如果当年没有这100架B1B飞机,美国空军现在很可能拥有200架甚至更多的B2轰炸机,那么今天中俄承受的防空压力,必然将十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增加。所以说,政治干涉技术未必是坏事——只要它发生在对手国家,而不是自己家地盘上。(作者署名:候知健)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