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国斥资500亿建航发龙头 或可实现弯道超车

2016年08月30日 11:14 新浪军事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大家都知道中国发动机产业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尤其是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一直缺少个航空发动机的龙头企业。英国路透社网站就在1月28日报道称,中国在过去30年建立了相当强大的工业机器,让中国战机能够得以抗衡西方的战斗机。不过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下属的军事航空部门的高级研究员们认为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大集团例如:普惠、通用电气、罗。罗等公司。在英国媒体的这篇文章下了个结论,中国在未来20到30年里才能造出来真正可用的发动机。当然,这个有些片面,不过目前中国确实缺少一个航空发动机的龙头企业,不过在今天这一情况有了新的改观。

  中国500亿建航空发动机龙头 现在才是上赛道追赶的时刻

  2016年8月28日,“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正式在北京挂牌成立,注册资本500亿人民币。这标志着中国原有航空发动机一个分散化的各干各的场景变成了现在统一指挥下的系统化工程。由于大家都熟知,要造好航空发动机,关键在于材料、工艺和测试,新成立的中国航发主要目的是在于加强上述这些方面的综合水平,还真不是大家想的上来就直接推关键型号研发。

  作为发动机来说,确实是所有工业体系中的皇冠的上明珠。但是中国长期以来在发动机领域却一直存在一个瓶颈难题:所有的发动机都是配套给机型来进行研发,例如大家熟知的WS-10”太行“发动机就是跟“歼-10”战斗机同步立项的一款发动机,不过到现在的歼-10B上才开始试验装机,这已经距离最初立项过去了30年。这中间还有过令人惋惜的”涡扇-8发动机“,当时是作为“运-10”大型飞机同步配套研发的新型发动机,虽然是仿制美国的JT3D发动机,但是如果能够坚持下来的也能让轰-6K至少提前10年时间出现,而不是落到今天被人”千夫所指,落后美俄“的尴尬境地。说白了,中国发动机现在需要不仅仅是投入,更需要一个系统化的指挥,研究的单独体系。

  引入第三方能否造出F22心脏?这剂药能治疗“心脏病”?

  航发集团的成立有助于改变这一个问题,因为一台好的发动机不是设计出来,不是材料堆出来的,而是补丁补出来的!只有经过大范围的测试使用,无数次的实验失败,才能发现问题,并对其中关键问题进行优化,再经过这些无数次反复重来,最终才可能有一台堪称完美的航空发动机。这其中,关键问题在此前的文章中说道了:稳定的投入和长期的经验积累。这也是我们这次砸了500亿建航发集团基础。这个时候有个问题必须要说明,很多朋友都认为引入第三方民营资本来,一定会解决中国的发动机问题。甚至有的朋友笃定,如果3000亿(发动机产业未来20年的总投入)都投资给民营企业,中国只需5到10年就能造出来F-119那样的发动机(F-22“猛禽”战斗机的发动机),这是美国普惠发动机公司的前巅峰之做,现在改进后的F-135更是F-35的核心。果真如此吗?

  其实要解答这个问题,很容易回溯到上面我们所说的两个关键因素“稳定的投入和长期的经验积累”,民营企业肯定不会有长期经验积累,那就得是稳定的投入,不过稳定的投入也有前提,你需要拿出来专门的成果来换取,现在中国民营企业中有这样的具备发动机长期专门研发成果的吗?甚至不用说这个,在大型客机C-919飞机上,就出现过民营企业最终未能按照合约履行的情况。中国的C-919某材料小部件(非核心部件)最早谈了8家供货企业,并签订了相应的合同。但是由于C-919大型客机设计上的延误,最终导致比预定投产日期的晚了近18个月,这8家供货企业跑了7家,剩下一家是外资!仅这一个环节在组装C-919样机至少延误了1个半月时间,这段内容来自于对C-919总师的专访中提及的内容。我们不能说跑了7家企业有问题,只不过他们都是要保证企业生存,转而去为波音、空客的公司代工相应组件去了。所以,指望民营企业来攻克航空发动机这个难题基本上不太可能。不过也不排除一些有积累的企业单独出来干某个专业领域,例如某摩托车企业本身自己就能生产活塞发动机,因此转行投入生产无人机活塞发动机不存在无法逾越的瓶颈难题。其实这个例子恰恰就是符合上面的那个观点:稳定的投入和长期的经验积累,所以他们才有这个机会去生产供无人机用的活塞发动机。

  500亿只是个开端,能够根治“心脏病”,还要看以后

  中国此时成立航发集团,无非是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难题:资金投入由国家确保,通过航发集团来分配;而经验积累是航发集团内部的原有企业的积累,现在作为整个集团的资产,自然也可以投入到整个新的航空发动机的研制中。虽然只是一个开端,不能说这样的搭配组合一定能解决中国发动机“心脏病”这个难题,但是起码这个动作让人感到有了比较充裕的希望,能够在未来追赶上第一梯队水平。不过回头看看,现在除了俄、美、英、法四国以外,能够生产大推力涡扇、涡喷、活塞全系列的发动机国家还有谁呢?中国再不济,这些系列全部都有,所以我们并不是零起点,关键在于整合拳头力量集中去干,或许就有了一片新天地。(作者署名:无名高地)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