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国舰艇最后一道保命手段一分钟能射上万弹雨

2016年07月26日 12:52 新浪军事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中国海军列装的近程反导舰炮武器系统主要有三型,一型是研仿于俄罗斯AK630舰炮武器系统的6管30毫米近程反导武器系统;一型是中国自研的7管30毫米近程反导舰炮武器系统;还有一型是在730舰炮武器系统上升级而来的11管30毫米舰炮武器系统。

  6管30舰炮武器系统曾在中国海军022型导弹快艇大量装备,还装备于一些辅助舰船和两栖作战舰船如071型综合登陆舰,在驱护舰上除两艘054型护卫舰上曾装备过而未再列装其他驱护舰。630舰炮武器系统由PJ-13型舰炮、347B型跟踪雷达、1B型光电跟踪仪、001型捷联垂直基准和1A型火控系统组成。630舰炮武器系统主要用于舰船防空反导,其最大射速3000发/分钟,对飞机目标的最大拦截距离为4000米,对导弹目标的最大拦截距离为1500米。

  630舰炮系统的造价相对低廉,但射击精度相对不高,其立靶密集度指标要逊于730舰炮系统,系统射击效能(全航路至少命中一发概率、全航路累积毁伤概率)指标也远小于730舰炮系统,从中也说明了中俄海军联合军演时为何中国海军用730近防武器能将无人机一举击落,而俄罗斯海军用AK630近防武器则没有击中的原因。由于630舰炮采用舰炮本体下部弹链供弹的方式,舰炮下方须设置弹药转运间,在舰艇上布置的灵活性带来一定难度。基于以上的原因,中国海军在驱逐舰及054A型护卫舰上并未采用此型舰炮武器系统,而是采用价格更贵但效能更高的730舰炮武器系统作为近防反导武器系统。

  中国海军1130舰炮武器系统是基于730舰炮武器系统研制而来,其整个系统的构成除舰炮之外与730系统大体一致,1130舰炮较730舰炮在射速和备弹量均有较大的提高。1130舰炮武器系统的射速达到超高速的10000发/分钟,基本已达极限。1130舰炮在730舰炮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改进,变单弹鼓为双弹鼓,备弹量翻倍,1130近程反导武器系统可拦截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其对导弹拦截效果在世界主要近程反导舰炮武器中处于前茅。目前1130近防武器系统除安装于辽宁号航母外,还陆续在新批次的054A和052D舰上安装使用。

  1985年7月,中国海军立项研制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H/PJ-12型近程反导舰炮武器系统,PJ12型近程反导舰炮武器系统由364型搜索雷达、349型跟踪雷达、4型光电跟踪仪、7管30舰炮、1型火控系统及1型捷联垂直基准组成。主要列装于中国海军驱逐舰和护卫舰,用于拦截亚音速及超音速反舰导弹,并兼顾反击对舰攻击的飞机、直升机,也可对海面目标实施射击。

  730舰炮武器系统有两型衍生型号,为陆用要地防空的“陆盾2000”系统和用于出口的PJ-12B型近防武器系统。730舰炮因采用综合体右侧弹鼓无链供弹方式而不是舰炮下部弹链式供弹的方式,故此在“陆盾2000”要地防空武器系统中,炮综合体与载车底盘能较好结合。由于730舰炮无需舰炮下部弹药转运间,弹药舱至炮位扬弹机为外部提升式扬弹机,使得该炮在舰船上的布置灵活性也较高。

  730近程反导武器系统目前的出口型对系统的配置进行了调整,如出口的F22P护卫舰上较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取消每座舰炮综合体上的跟踪雷达和光电跟踪仪,改为系统内两座舰炮共享一套LR66型跟踪雷达和OFC-3型光电跟踪仪,出口型近程反导武器系统还配置了SR47BG型雷达。但这并非出口型的标准配置,取消一套跟踪雷达和光电跟踪仪主要还是基于成本造价的考虑。减配雷达和光电仪能降低全系统成本,后果则是作战性能指标也有所降低,虽然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730近程反导武器系统出口型所配置的部分设备与中国海军所配型号并不完全相同,不是简单的自用型号与出口型号的简单转换,如用于出口的SR64搜索雷达出口型为单波段,而中国海军配置的364雷达则为双波段雷达;出口型LR66跟踪雷达与中国海军配备的349跟踪雷达的工作频率范围及工作频率带宽并不完全相同。

  730舰炮采用外能源驱动转管、高压气源驱动供弹或停止供弹、电击发方式工作。气源进行航行固定器的解航和锁航;随动系统完成舰炮的高低、方位的随动控制;射击控制系统采用数字化控制,完成危界检测、射击电路启闭、射速控制等射击控制功能。可发射脱壳穿甲弹和榴弹,供弹方式为无弹链式弹鼓供弹,备弹640发;射速分为高、中、低三档可控,最大射速4200发/分钟,具有多目标跟踪、解算能力,可同时打击并跟踪多目标。730近程反导武器系统对飞机目标的最大拦截距离为3500米、对导弹目标最大拦截距离为2500米。(作者署名:空军世界)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