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这一刻普京悲伤又无奈 放下身段再次拥抱中国

2016年07月09日 09:49 新浪军事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尽管从金额上看,俄中军事合作的规模仍与过往持平,但俄罗斯对华军品的出口门类却显著收窄。这与中国军工企业所取得的骄人成就密不可分。它已经能够独立制造出相当精良的各类枪支和装甲武器、近海及远海战舰。据俄罗斯《专家》周刊7月4日报道,军事技术合作几乎一直都是俄中合作的最主要环节。早在10年前,中国便从俄罗斯购买各类武器,如驱逐舰、战机、运输机、直升机甚至导弹技术,年均交易额15亿-18亿美元。然而,自2010年以来,上述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俄罗斯应当明确地意识到,苏-35和S-400的购买协议,很可能是俄罗斯所签署的最后一批对华军火成品出口合同。

  关于中国从俄罗斯采购武器,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战略机遇,是几乎唯一一个可获得所需先进武器来源的机会。而对俄罗斯来说,独立后的迷茫与彷徨以及失望接踵而来,经济低迷和食物匮乏又让国家和人民都经受着熬煎,西方承诺的援助和贷款也都成了天方夜谭,也唯有东方邻国当时腰包渐鼓但又无处付款采购所需的先进武器。于是,用武器换食品衣物再加上部分硬通货的付款,让中俄两国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一切从苏-27SK/UBK开始,尽管这一交易是从苏联时期开始谈起的,但真正实现交易却是在俄罗斯独立后进行的。尽管首批24架数额并不大,但确实让当时完全是二代机天下的中国空军眼界大开,而且几乎同期进行的海湾战争也让中国空军明白,没有先进的武器,要想抵挡西方国家的超级军事力量,几乎可以说是妄想。于是,再次采购第二批,引进苏-27生产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而随后,其他军兵种也看到了机会,S-300PMU、S-300PMU-1、S-300PMU-2、“道尔-M1”防空导弹,基洛级潜艇,现代级驱逐舰,苏-30MKK、苏-30MKK2战斗轰炸机,米-171、卡-28直升机,伊尔-76运输机等先后进入中国,并与这些平台一起引进了大批的配套武器,如R-77和R-73空空导弹,TEST-71、TEST-96和53-65K鱼雷,SA-N-7防空导弹,AL-31F发动机,KH-31P型反辐射导弹等等,这些先进平台+武器的引进,的确让中国军方和军工大开眼界,事实上对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从那个时代到现在,24年过去了,上述的很多武器型号,都已在中国有了孪生兄弟,甚至这些兄弟的性能都已远远超过当初引进的俄罗斯型号。但最主要的是,通过引进这些俄制武器及其平台,让长期处于技术困惑之中的中国军工找到了突破口,很多国产武器因此而取得重大进展。如有了俄罗斯发动机,歼-10战机终于飞上蓝天,歼-11A/B/D、歼-15/16/20得以通过技术验证再换装国产发动机加入中国空军,S-300PMU让长期徘徊不前的红旗-9一飞冲天,SA-N-7让红旗-16成为054A的防空利器,R-77让霹雳-12终于梦圆,53-65K尾流自导鱼雷让鱼-6找到了技术突破口……

  正是对俄罗斯技术的吃透,不但让中国军工掌握了现代化武器的技术原理,还可以借此对其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中国所掌握的西方技术,导致具有更高性能“中国创造”迅速出炉。现在来看,即使俄罗斯放下包袱敞开供应,中国所能选购的武器装备也寥寥无几,更不用说俄罗斯还有所保留。这体现在近期的采购谈判中,为了度过被西方制裁所造成的难关,俄罗斯希望中国大量采购某些武器,因而建议采购的数量均很庞大。但是,在如今中国运-20已经服役,歼-20即将服役,052D大批量高速生产,041潜艇成批服役,99A2成建制服役,歼-10C又开始量产,空警-500也开始战斗值班的情况下,中国还需要俄罗斯武器吗?

  即使是去年中国同意采购的6个营的S-400防空系统的合同和24架第4代++苏-35战机的大单,虽然外界认为中国在国产武器大爆发的背景下,还花费50亿美元采购这些武器,是为了获得“S-400的新雷达和新的超远程导弹”和“苏-35的机载相控阵雷达和117S发动机”,但更多清醒的分析者则与此相反,认为这很可能是中国为了和俄罗斯的战略合作,意图通过这两项军购来对俄罗斯“输血”,以便让其在与西方的决斗中不被打倒。对此俄罗方专家也心知肚明,有评论就感叹道:俄罗斯应当明确地意识到,苏-35和S-400的购买协议,很可能是俄罗斯所签署的最后一批对华军火成品出口合同。

  从种种趋势看,中国成批采购俄罗斯成品武器的可能性已几乎不存在,但偶有采购一些单件或者配件的可能还是暂时存在的。而今后中俄武器合作最大的趋势,已经从不久前普京总统访华时所签署的协议看出来了,那就是“唯有两国设计师携手努力,联合研发精密设备,且不囿于军事领域,俄中技术合作才有未来。”比如伊尔-96远程宽体客机、推力为35吨的重型发动机、载重超过20吨的重型直升机等合作项目,甚至在新一代隐身战略轰炸机等方面,利用俄罗斯相对雄厚的技术和中国雄厚的资金优势,中俄互通有无进行深度合作,才符合当前两国需要共同对付美国的霸权挑衅这一现实。

  正是从中国采购俄制武器的地位和身份上的转变,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巨大变化,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辉煌光明的发展前景!(作者署名: 军评陈光文)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