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国能产火箭发动机 为何用航天芯片与俄交换

2016年07月08日 09:57 新浪军事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俄罗斯与中国互为最重要邻国,也是生意场上的竞争对手,俄方坚持不吃亏,中方更拒绝吃亏的方案,经过多次交锋之后,俄方明白想占中国的便宜不容易,也放下架子,与中国进行合作。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俄罗斯提出的发动机换电子元件的消息传得很热,如今这事基本确定下来,不久前,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时,双方已达成了签署了相关协议,俄方提供液体火箭发动机制造技术,中方则以航天芯片技术交换。

  这是一次平等的技术交流。俄罗斯在液体火箭发动机领域处于世界第一的水平,其中RD-180发动机为目前最好的大推力型,也是俄方手中为数不多的砝码之一。中国在航天器专用的超频辐射领域已经赶上了美国,在个别方面甚至已经超越。也就是说,双方交换了各自的优势项目。

  我们自已也能生产大推力火箭发动机,不仅前首飞的长征7号,采用的就是我们自己制造的煤油液氧火箭发动机。现在问题是,我们的大功率煤油液氧火箭发动机尚处于研发之中,预订使用型号至少10年以后的长征9号,如果我们现在引进俄式技术,那么可能会让长证9号提前几年服役,也有条件对现有型号进行改进与升级,这在时间与成本都是非常有利的。

  俄方的RD-180发动机确实性能不错,以煤油和液氧为推进剂,使用高压分级燃烧循环,其推重比为 78.44:1,推力超过400吨,虽说该发动机由RD-170系列衍生而来,论起来只能算是上世纪90年初的技术水平,已经20年前的老技术了。但是依然为目前世界上功率最大的火箭发动机,其性能之好,连美国人都喜欢,大量进口以用于自已的运载火箭。

  中国自已就能生产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只是我们的起步时间晚一点,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俄方对该技术的独占已经结束,既然口子打开了,我们再开发更大功率的发动机根本不成问题,实际上为长征九开发的大功率发动机已在研发中,属于500吨级,比RD-180功率更大。我们现在引进了RD-180,也只是加快了现有的项目进度,没什么不可替代性。既便如此,国产型号也不会放弃。

  俄方这次只是投石问路,或者说,这次合作将只是一个开始,后继的内容更多更丰富。无论是载人登月,还是空间站,俄方已经打定了参与的主意。如果未来不能在中国的空间站中占个位子,也不能在中国的载人登月工程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俄罗斯也就失去了航天大国的地位,这无论怎么说都是无法承受。

  中国在各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这绝非一朝一昔可以办到的,这是我们长期在卧薪尝胆般地吸收与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成果,确实尚有短板存在,但也只是相对而言,我们有信心解决一切问题。(作者署名:麦田军事观察)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