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国末日指挥所什么样?可承受核弹直接打击

2016年07月03日 12:15 新浪军事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中国古话说的好“逢山开路 遇水搭桥”这是中国土工建造的传统技艺。到了现代,中国更是在土木建造领域造诣颇深,造出了不少堪称现代建筑奇迹的工程。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中国工程兵创造的一个个现代奇迹,最为出名的就是中国火箭军的工程兵,专门从事特种洞窟建造,被誉为“中国最懂山的人”。除了我们熟知的“地下万里长城”的火箭军发射洞窟以外,他们还建造过被人称为中国版的“末日指挥所”的地下指挥中心。虽然不入如莫斯科的“俄罗斯国家防御指挥中心”或者美国的“北美防空司令部指挥中心”出名,但是其抗打击能力和修建技术水平,甚至每年进行的工程量都位列世界第一,这一点从中国修建潜艇和火箭军地下洞库上就得以体现,无论是英国《简氏防务周刊》还是美国《防务新闻》都对这些设计精巧,构思严密,直接掏空大山的隐蔽工事都服了气。

  如果未来某天发生战事,那么有一个指挥中枢一定会是在地下指挥机构中,这个已经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尤其我们熟知的北美防空司令部,就是掏空花岗岩山体后直接在内部构建的复杂工事群,甚至可以承受核弹的直接打击,能够供应1800人生活30天左右。 在这个工事群里,不仅仅有联通三军的指挥控制系统,还有富裕仓库存储区域,内部还有大量的科研备用基地。大家所认为的单一型地下指挥所其实早都已经被淘汰了。构建这样的一个地下指挥基地难度有多大?

  首先,你需要对这篇区域历史构造进行长时间的勘探才能确认是否适合。基本标准是岩层和山体厚度(山体作为入口修建比较简单,比单一修建平地洞口还方便隐藏)至少要到到达20米以上;这是为了应对现代钻地弹的基本要求,不过中国的东风-15C专用钻地弹现在能够穿透25米以上的花岗岩结构,这也让周边国家的地下指挥所又大兴土木一番。如果单单以为依靠山体作为防御那想得太简单了,很多这样的工程都是采用20到30毫米厚的装甲板和钢筋混凝土混合浇筑而成,等于给基地再罩个保护罩,达到双保险。并且这些保护罩连接处都有减震装置,美国人采用的是巨型弹簧,中俄则使用的是弹簧加橡胶,也方便吸收冲击动能,无论是钻地弹还是直接在头顶爆炸的核武器都能应对。这还只是最外层,内部空间要进行多层钢筋混凝土浇筑成加固;如果有导弹发射井,还要对导弹发射井内部的山地再做加固。同时考虑到三防的要求,还需要进行隐蔽送风出口和入口设计等等。这些都是考验一个国家工程技术水平的功底技术,上面说的这些建造步骤还只是一些皮毛,真正在设计、施工时,无时无刻不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根基-工业基础。”没有高标号加固水泥怎么办?没有合格的钢材怎么办?没有配套的通讯指挥系统怎么办“等等这类情况,每一项都在拷问着一个国家的全部工业能力,所以能够造地大型地下指挥中心的国家屈指可数。

  当然,这样一个战时的指挥中枢,能够完成的任务也是多种多样。不过最核心的就是进行战时躲避头轮打击,进行反击。或者在这运筹帷幄,展开一场大战前的最后推演。尽管这些基地每年都要有人进驻进行演戏和维护,但是如果哪天有消息称某国启用了某地的地下基地,该基地具备指挥、后勤、维护等能力。那么我们距离战争又进了一步,无疑一场战争正在这个大型地堡中酝酿。

  根据公开资料汇总,中国近些年启用地下指挥中枢的情况曾有2次,一次是1996年,一次是2005年;这两次都是为了应对当时千钧一发的态势而紧急启用的,可见这种地下指挥中枢的存在重大意义。根据央视著名军事专家追忆,在2005年时中国至少同时启用了前沿和后方两个地下指挥基地,并且当时地对地导弹部队都已经进驻前沿阵地,只待一声令下就可以发动最终一击。当然并没有发生万箭齐发这样的情况。但是却对外界展示了中国的决心,可以说把进驻地下指挥中心作为战争启动的关键指标动作也是不足为过的;一旦全面开启地下指挥中心,那么决战的时刻就即将到来了。

  作者:头条号 / 无名高地

  链接:http://toutiao.com/i6302672117515158018/

  来源:头条号(今日头条旗下创作平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