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德军一武器让中国受益匪浅 对印作战中完胜印军

2016年06月23日 12:42 新浪军事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在西班牙内战之中,德国派出了众多的军事顾问和观察员参战,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扶持弗朗哥政权,更多的是为了检验正在逐渐复苏的国防军实力并为之后的发展总结经验,果断派出空军的秃鹰军团就是一个例证,正是这样的严谨程度才奠定了日后的横扫欧洲的实力。德国的军事专家果然发现了一些列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因为战争形式的改变带来的轻武器难以适应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了解步枪的射程,当时不管是7.62mm的莫辛纳甘、7.92mm的毛瑟还是7.7mm的李。恩菲尔德几乎所有主流的步枪有效射程都超过600m,标尺更是设在1500m,这样的威力明显已经过剩。而已经出现的冲锋枪大多还使用的是9mm的巴拉贝鲁姆手枪弹,能有150mm的有效射程就不错了,那么中间的空档怎么办?这已经不是堑壕战时期了步兵的接敌距离逐渐缩小,难道就仅靠有限轻机枪火力?轻机枪的威力也是过剩的,尤其对使用7.92毛瑟弹的德军而言,相信大家对电影中德军使用毛瑟步枪贯穿四名犹太平民的场面印象深刻。

  各国的武器专家在30年代首先提出的是步冲合一的概念,即生产出一种把步枪和冲锋枪的特点结合的武器,用以代替步枪、冲锋枪、甚至轻机枪,但是这个方案并不理想,之前介绍过的德军FG42伞兵自动步枪就收到了这种思潮的影响,美军装备的伯朗宁轻机枪也是参照了这种概念,但只能作为轻机枪使用。直到40年代初德国技术人员提出一种大胆的想法,就是从子弹入手用中间威力弹代替原有毛瑟7.92*57mm弹,1941年他们成功生产出7.92*33mm中间弹并在最初命名为7.9mmPP43式枪弹。子弹的问题一解决枪自然不是问题,首批10000支样枪在1942年11月生产完成并在1943年春交付给东线的党卫军第5“维京”师进行试用。

  该枪在最初被称为MP43式冲锋枪,也并没有很快大规模生产,直到前线归来的军官要求元首多配发这样的枪希特勒才得知此事,并兴致勃勃的将其命名为StG44突击步枪,于是即使在战争后两年饱受轰炸的情况下该枪也被生产了40多万支。它是第三帝国的末日武器但也是划时代的轻武器,因为如果无法解决中间弹药的问题那么根本就无法实现突击步枪这个概念,它使用的30发的弧形弹匣至今也仍在使用。。。。。至于传言的AK-47是否照抄的问题,笔者认为设计思想上的趋同无法回避,但其实两者的结构完全不同,卡拉什尼科夫被称为枪神还是很给力的,德国人没想到的是,MP44催生了AK47,却大大的造福了远在东方的中国,正是因为AK47的诞生,中国才有可能生产制造出56式冲锋枪,才使得解放军第一次拥有了对敌火力优势,1962年中印战争中,56式冲锋枪和56式半自动一长一短,一远一近,完美配合,将手持恩菲尔德步枪和斯太林冲锋枪的印度人打的一点脾气都没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也是MP44的受益者。(作者署名:军事天地)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标签: 步枪冲锋枪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