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中印边境战争武器 解放军装备首次占优势

2016年06月22日 19:36 新浪军事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很多人了解的中印战争是我军边防部队在遭到对方偷袭之后,克服作战环境和武器装备上的劣势,依靠我军能征善战的光荣传统完成的彻底反杀,与朝鲜战争中的情况是基本一样的。其实这并不完全对,大家试想当年印度人敢于以身犯险境肯定至少是做了一些准备的,但却被我军以牺牲722人、伤697人的代价毙敌62旅旅长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敌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彻底歼灭三个旅(第7、62、炮4旅),重创三个旅(112、48、65旅),另其第5、67、114、129旅一部也被我军歼灭。

  

  这恐怕不仅仅是我军能征善战的问题了吧,其实熟悉当时历史的军迷都明白当时正值赫鲁晓夫上台之后为争取我国支持而提供苏军现役轻轻武器的第七年,在此前斯大林也只是提供了苏军在二战中使用的版本当时我军在仿制后冠名为53式枪族。而这批新的56式枪族包括了当时的AK一47突击步枪,C-41西蒙诺夫半自动步枪和捷克佳列夫班用机枪的全部资料和生产设备,甚至还包括苏军装备的RPC一2火箭筒,在笔者看来这其中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我军首次接触到了7.62x39mm中间弹。

  

  (当时我军参战部队使用的轻武器基本和这张图片中一致)

  

  而反观印军却仍在只要使用二战之前英军的制式装备,包括7.7mm李·恩菲尔德式手动步枪、9mm的司登式冲锋枪和MKI7.7mm布伦式轻机枪。首先子弹样式不统一的问题就凸显出来,这无疑增加了后勤供应的难度,其二司登冲锋枪确实属于在敦刻尔克之后大规模扩建的英军的一种应急装备,在简单易造和保证一定威力方面确实达到了目的(成本仅9美元),但在60年代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落后武器。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当印军士兵只能携带90发7.7mm步枪弹时,我军士兵却可以携带120-160发7.62mm中间弹,这在高寒山地补给不变的条件下极具优势。

  

  

  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在遭到袭击之后我军迅速派出了首批换装56式枪族的部队,一来检验部队的战斗能力,二来敲山震虎,由于当时国家经费困难,56式枪族直到1959到1962年初才在一些重点部队换装完毕,雷锋当时仍使用的是53式冲锋枪。当然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我军要将缴获的印军装备进行归还,因为这不仅体现了大国风范而且当时我军已经使用了最新的成套轻武器,甚至连炮兵的150和122mm榴弹炮也是制式的,并不需要对方的落后装备。(作者署名:军事天地)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