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一专家为中国氢弹贡献突出却隐姓埋名30年

2016年06月20日 18:20 新浪军事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距离罗布泊沙漠腹地一声惊天“雷鸣”――1967年6月17日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在国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核武器都是指氢弹。从理论到技术,氢弹都要比原子弹复杂得多。为了加快氢弹的突破,1961年1月,于敏被国家选派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从此“隐身”三十年之久,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

  1961年1月的一天于敏奉命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直截了当地对他说:“经所里研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

  于敏心里清楚,自己一直从事原子核基础理论研究,而且已经取得一定成绩。此时转向氢弹研究,等于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一切从头开始。同时,他也清楚,氢弹这类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艰巨、集体性强,还需要严格保密,长年隐姓埋名在外奔波,非常辛苦。但他更清楚国家的需要。于是,他毫不犹疑地表了态:“我服从组织安排,一定尽全力完成任务!”就这样,于敏的身影渐行渐远,消失于公众的视野。他的夫人孙玉芹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工作,二十多年后才恍然,“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军事专家陈虎说:“当前国际上的氢弹有两种构型,一种是T-U构型,一种是于敏构型。T-U构型出自美国,而于敏构型是于敏独创的一种氢弹构型,比美国的T-U构型更加巧妙,体积比美国的要小;正是这种氢弹构型使我们在氢弹研制上以世界第一的速度,仅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由原子弹到氢弹的过程。”

  在中国核武器发展里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上世纪80年代初,于敏注意到当时各国核武器发展水平,预感在不久的将来,先进核国家可能会推动全面禁止核试验。中国起步较晚,如果不能在禁止核试验前提升自身能力,尤其是推动核武器定型化、小型化发展,一旦签订全面禁止核试条约,中国就可能处于不利的被动局面。

  同样看出这个问题的还有于的好友邓稼先。那时,邓已因病住进医院,他在病床前与于敏一起写成一份希望加快核试验进程的建议书。

  

  “中央很快接受了这个建议,让我们抢出十年宝贵时间。1996年,在邓稼先同志逝世十年后,我们做了最后一次核试验,就开始全面禁试了。”回忆起这事,如今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胡思得感慨地说:“这件事,他们站得高看得远,贡献很大。这次上书建议可与原子弹和氢弹技术突破相提并论。不然,我国的核武器水平会相当低。”

  到2012年,俄罗斯首先销毁了自己所有的氢弹,成为无氢弹核国家,而美国则在2013年销毁了所有氢弹,加上英国和法国已经在上世纪就不再生产氢弹,在已知的五大核国家中,只有中国拥有世界上仅有的30枚可使用的氢弹。

  中国虽然在经济、科技、制造上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但中国面临的安全环境特别的复杂,周边有核武器和有能力制造核武器国家就有五、六家,核安全环境非常严峻。尤其是美国的战略东移和咄咄逼人,给中国带来了空前的战略压力。正是有了战略核武器,中国的腰杆子才真正的硬了,摆脱了敌对势力发起全面战争的危险,可以专心的搞经济建设。而军改后的中国火箭军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核潜艇和某型导弹也形成了战斗力,这个世界上已没有哪个国家敢对中国动手;中国现在越来越敢于对美国说不,足见中国的最低核武器战略的成功之处。(作者署名:鼎盛军事)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