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国终于不再被俄卡脖子 WS10A航发已年产百台

2016年05月04日 11:33 新浪军事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根据最新一期《大国工匠》节目的展示,坐落于中国北方的发动机厂一名航空发动机装配首席技师登上节目,直接平白讲述自己的从业历程,其中有一个细节有其引人注目:在一个整洁的生产厂房内,总共有5台疑似是WS-10A“太行A”发动机正在进行装备;并且这位名叫李志强的首席技师在采访中透露,现在他们已经可以实现3班轮换进行装备。根据部队实际需要分析和产能投入来看,现有生产线保证年产100台WS-10A发动机绝对不成问题。这使得中国的发动机必须依赖于俄罗斯进口AL-31F发动机成为历史,终于不用再为发动机问题被俄罗斯卡脖子了。

  大家一直都在问的问题,中国发动机到底什么时间能形成产业化?这个难题可能要从各个环节来分析,其中有个以前我们一直都在忽视的环节在这期节目中被提了出来“熟练的产业技术工人”!中国设计一台发动机可能需要10到15年的时间,你要培养一名能够组装发动机的产业工人,也需要大约这么长的时间,甚至更长。所以,我们其实可以发现许多国外战机生产线上的产业工人都非常年轻。但是发动机组装线上可能是要40到50岁的大叔和大妈在干,无论你机械化程度多高,有很多细节的加工只能依靠人来完成。

  发动机被人们誉为工业皇冠上夜明珠,具备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绝非传统流水线能够比拟。尤其是组装发动机,什么环节需要什么样的力道,螺丝拧多少圈,螺帽最终的角度都有相当讲究。甚至可以在螺丝上进行标记号,为未来检修提供参考。而这些依靠电动工具或者普通工具都难完成,所以一名优秀的发动机组装工人尤为可贵,培训难度可媲美一名飞行员。

  这还只是一个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发动机制造对应的材料的装备技术。在材料技术方面,尤其是中国现在歼-15舰载战斗机使用的“海太行A”发动机,要求使用更高强度的耐腐蚀合金和更好的喷涂技术。这就对中国工人组装水平要求更高,尽可能的降低废品率同时要保证质量和需求。从中国现在歼-11,歼-15,歼-16这三系列大机型来看,中国每年需要的发动机就是100台起。要预留20%给地面作为备用,推论一下能够保证的年战机产量在40架左右,比较符合现有实际;要想接着提速,战机和发动机生产线都需要扩充。

  并且还有一点,新生产出来的发动机的这些数量中还有一部分要用来替换原有的AL-31F到寿机型,并且未来的歼-10B/C,甚至还有尚未面世的D型,都需要依靠中国的WS-10B“太行B”发动机来支撑。中国未来歼-20五代战机需要使用的WS-15发动机也需要在现在就开拓生产线。这么来看,中国现在需要扩大原有产能至少2倍!回到上面的问题了,中国有这么多熟练的发动机产业工人吗?

  虽然中国解的发动机的瓶颈已经解决,但要成为发动机强国仍然需要很多路要走。但是毕竟万里长征第一步早就跨过,中国正在迈向发动机大国的快车道上飞奔。但是无论发动机制造多么难,跟中国的装配技师比起来仍然是技师更为宝贵,这才中国真正国宝!希望像李志强师傅这样的国宝级工人越多越好,中国才能奔向发动机强国的路上越跑越快。(作者署名:无名高地)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