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国国产相控阵末制导超越日本 可用于对抗F22

2016年04月30日 15:54 新浪军事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38所研制成功国内第一部主/被动复合相控阵导引头

  前不久国家主席考察了国内雷达研究重镇-合肥38所,在38所成果的展板上清晰的可以看到“主/被动复合制导相控阵导引头”,这表明中国已经突破了相控阵导引头技术。

  相控阵导引头是末制导雷达发展方向,各国一直在发展相控阵导引头,从这个成果可以看到,国内相关单位不仅研制成功相控阵导引头,并且实现了复合制导,进一步提高了国产导弹的探测、识别和抗干扰能力。

  众所周知,目前战术导弹的末制导雷达采用机械扫描体制,也就是说天线依靠机械转动机构实现全向探测,机械扫描雷达的缺点就是扫描速度低,惯性大,精度差,数据更新速率低,并且波束、扫描方式、驻留时间等参数固定,探测识别、抗电子能力受到限制,随着隐身目标、高机动目标在现代战场日益增多,传统机械扫描雷达对付这些目标已经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相控阵末制导雷达就出现了。

  R-77的9B-1103M末制导雷达,根据海外媒体报道,中国曾经引进过它的技术

  相控阵雷达最大特点就是实现了电子扫描,波束指向迅速、灵活,扫描无惯性,精度好,扫描速率快,尤其适合对付多目标和高机动性能目标,另外波束、驻留时间更加灵活,可以在空间实现阵元功率叠加和合成,增强雷达的探测距离,因此相控阵末制导雷达与机械扫描末制导雷达相比,具备更好的探测能力、更高的攻击精度,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可以有效的提高战术导弹的攻击能力。

  相控阵末制导雷达仍然优点多多,但是实现起来也有不小的技术困难,首先就是散热问题,这是目前制约相控阵雷达在导弹上面运用的首要问题,相控阵雷达一个缺点就是发热量大,尤其是有源相控阵雷达,目前T/R模块的效率只有30%左右,也就是说输入的大部分电能没有转换成电磁波,而是转换成了热能,在导弹狭窄的空间里面难以布置传统的风冷或者液冷系统,所以如何散发这些热热量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另外相控阵末制导雷达与导弹刚性相联,而战术导弹姿态变化一般比较激烈,在飞行之中可能进行转弯等机动动作,这样就会对相控阵末制导的探测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消除这些影响。

  尽管相控阵末制导系统技术难度较大,但是由于优点仍旧占据主流,所以各国仍旧致力于发展相控阵末制导雷达系统,如美国、俄罗斯、英国及日本都研制了相控阵末制导雷达系统,根据相关资料,日本最新的AAM-4B空空导弹就采用了相控阵末制导雷达,提高导弹的作战能力。

  众所周知,隐身武器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扩散已经非常明显,隐身飞机方面F-22已经在冲绳布署,周边国家和地区空军即将大量采购F-35,隐身舰艇如DDG-1000可能布署亚太地区,这样就对国产战术导弹的探测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国内相关单位根据国外系统的发展和新的挑战,也开展了相控阵末制导雷达的发展,其中就包括了38所,相关单位先后突破了小型化T/R模块制造、窄波导技术、小型微波馈电网络、热管温控等技术难关,研制成功相控阵末制导雷达系统,从而提高国产战术导弹的探测能力。

布署在冲绳的F-22隐身战斗机
DDG-1000也有可能进驻亚太,可以看到它的隐身水平较高

  因此国产相控阵主/被动复合制导雷达系统配备在国产空空导弹,将会有力的提高国产作战飞机对抗国外隐身飞机的能力,歼-20利用分布式光学孔径系统加新型相控阵主/被复合制导空空导弹、增程PL-10红外成像制导空空导弹,将会形成多层对对方隐身飞机的打击能力,从而有力的增强歼-20的空呀能力。装备在国产反舰导弹上面,将会提高国产反舰导弹对于隐身水面目标的探测能力,增强抗干扰和目目标识别能力,尤其是针对DDG-1000这样的隐身能力较强的水面舰艇,提高中国海军对于对方水面目标的打击能力。

  (作者署名:鼎盛军事 小飞猪)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