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国为何不怕打陆战 造出美俄都没有的新杀器

2016年04月19日 16:58 新浪军事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最近国外媒体转载了来自于中国网络上的图片,在这张图片中显示,中国陆军正在部署一种外观奇特的直升机。这种直升机在两侧携带两个非常“臃肿”的大型副油箱,可以看的出来并非是原装货,容量应该与内置副油箱容量差不多,这意味这其航程增加到1000公里以上。不过如此怪异的直升机的特点并非是在这两个副油箱上,更大的特点是在它尾部一部可折叠天线,从外形上来看这应该是一种采用相控阵天线的战场监视雷达。

  把战场监视雷达搬到空中是上世界90年西方国家陆军部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尤其是当机械化摩托化程度越高的部队,对于战场监控能力要求更高。不仅要实时掌握敌人在哪,更要知道对方什么配置和动向,己方的位置和动向,这就需要在空中对整个战场监视的新型系统。

  美国对这种需求其实更为迫切,所以我们能看到美国人研发的是一整套系统E-8“联合星”战场监视飞机,这种飞机融合了战场监视,地面指挥,通讯中继等等多重任务。当然单价也是极其昂贵,3亿美金一架,一方面是太土豪,另一方面不是所有国家都负担的起。全世界只有美国人才有这样能够24小时监视地面的能力。不过他面对的是整个战局,并不能顾及每个角落,同时它所担负的任务和预警机有部分重叠,所以不是任何国家都能装备。同时,美国人太喜欢大集成,把一个大系统拆成小单元去做,美国人曾经尝试过,结果失败了。俄罗斯人也想开发类似的系统,不过由于现在俄罗斯在电子领域的相对落后,至今没有拿出来成品。

  中国这次对外展示的是一种基于米-17为载机的平台的空中战场监视系统,因为米-17的最大起飞重量大可达12吨,高度也高,最高2.5米,能够放入一整套的雷达工作站设备,同时还可以搭载更多的数据传输设备,确保第一时间能够把机载相控阵雷达获得数据分发出去的能力。位于机尾部的相控阵雷达,应该是具备合成孔径能力,可以直接合成雷达影像,配合数字地图直接展示相应的目标信息。机体尾部有大型的卫星天线,说明了它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把自己获得的战场实时信息上传,也有利于指挥机关,对相应战场态势理解。

  这种空中战场监视系统,对移动目标和固定目标都有相当好的探测效果,最大探测距离可达200公里。对于各种车辆,低空的直升机还有水面舰艇都具备良好的探测性能。可以用来为我们远程火力打击群提供精度打击目标。还可以作为战场控制指挥平台,对一场旅一级的战斗进行实时空中指挥。

  未来还可以和大型的高空无人机,例如翔龙无人机组成联合探测网,覆盖区域更广,最大探测距离可达上千公里。而且我们研发的是一种单独分体独立的系统,并不像美国人那样大集成。有利于更好的保存,缩小信息中枢的体积,增加个数,使得整个指挥网络冗余度更高,更有利于在单一节点遭到打击后,其他节点直接接替它的工作,不至于造成整个指挥网络的瘫痪。

  随着我们现在直升机平台的越来越广泛的引用,战场也越来越透明,从装备到武直-19上的毫米波目标雷达,到装备在米-17的空中监视系统,还有由米-17担负的战场卫星中继等等新一代的装备服役,使得陆地战场上敌人对我们的透明度越来越高,这才是说打陆战中国谁也不怕的根本所在。不是我们火力多猛,军力多强,而是敌人的一切行踪都能让我们率先掌握,优先打击。两军尚未对垒,胜负已分,这才是真正让他们服的本钱。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