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美嘲笑中国反舰导弹 我军亮一王牌让其沉默

2016年04月11日 17:05 新浪军事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在美国媒体上对于中国“东风”反舰弹道导弹始终是存在着两种声音:一种声音就是巨大威胁,能够在5000公里以外对航母战斗群近予以灭顶打击,这个武器必 须要值得高度重视;另一种声音就是纯属吹牛皮,美国人的自己潘兴II中程弹道导弹对固定目标的命中精度可达20米以内,但是中国要打的是移动目标,在不使 用核弹头的前提下准确命中航空母舰的甲板,这绝对不可能。起码美国人办不到,所以中国的“东风”反舰弹道导弹是吹牛项目,不足为虑。不过真相到底如何呢?

  反舰弹道导弹,要解决的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再入时的目标搜索。如果依靠弹上的主动雷达来搜索目标,再入速度过快,至少5马赫的超高音速进入大气层内,留给雷达搜索的调整的时间太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再入同时,依靠外部力量比如预警机,雷达,卫星等手段确定目标,传递参数进行调整,最后阶段在固定小范围内搜索确认目标,是一个比较高效的办法。不过有个巨大的难题需要克服,如何能够把目标参数信号传递给高速再入大气层的弹头呢?

  我们都知道,比如卫星或者宇宙飞船以很快的速度再入大气层的时候,会出现在一定高速和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于地面通信联络失效的情况,这段区域被称为“黑障区”。美国人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黑障区”通讯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无法完全消除“黑障区”的影响。自然美国人推论中国人也别想解决这个难题,你的“东风”反航母也就打打固定目标,移动的目标你根本没机会命中。

  黑障的形成其实由于飞行器再入大气层的时候,飞行器飞行速度相当高,会形成很强的激波使得大量的动能转化成了热能,飞行器表面温度可达1000摄氏度以上,气体和耐热材料都发生了电离现象,于是飞行器就被厚厚的高温电离层包裹着,这样外界通信的电磁波就被衰减甚至反射,飞行器与地面之间的通讯就完全中断了。

  知道了产生原因,就有可能找到克服的办法,美国人曾经实验过多种频率波段进行覆盖,比如毫米波或者亚毫米波,不过要保证通信带宽,最合适使用的就是毫米波。再就是对再入飞行体的耐热材料进行改进,降低等离子体产生的浓度。还有就是弹头采用椎体外形更容易减少等离子体的发生概率,还可以喷涂特殊的图层,也可以降低等离子体密度。不过这些方法都存在弊端,一个是降低性能,另一个是会带来更多死重。不利于弹头保持本身战斗部载荷,所以美国人干脆放弃了。不过中国人并没有放弃,最终拿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美成功打脸。

  中国在研究黑障区通信问题上并不比美国晚多久,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们能够发射弹道导弹开始,中国科学家就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经过了30年的研究,发现可以开发专用的黑障区通信天线,来进行信号传输和通讯。这个天线并不复杂,一个基板和一块带辐射的金属片。在进入黑障区后,进行加电,产生强磁场,把包裹的离子体磁化,这样就能够利用大功率讯号和外界通讯了。这项技术已经在我们“神舟”飞船上进行过测试,尤其是在神7、神8返回舱上进行过测试。所以,大家能看到在飞船还没落地的时候,我们的搜救直升机就能到达预订位置准确拍摄到飞船着陆助推火箭点火的瞬间。这背后的功臣就是“黑障区通讯天线”。

  既然我们可以准确跟踪再入的飞船,那么弹头也没有问题,基于天基微波网进行相应的通讯没有任何障碍。由无人机、卫星、远程警戒雷达组成的侦测网可以准确锁定敌方航空母机战斗群的位置,回传给卫星,随后准确下发到弹头调姿。航空母舰是别打算逃离我们的“东风“反舰导弹的追杀。在最新的东风-21D发射画面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弹头外形变得更像锥形而不是钝头,同时带有可以末端调节的小翼。这一切都说明中国“东风”反舰导弹的再入目标跟踪和锁定完全不成问题,可以轻松击沉航母这样的大型海上目标。难怪美国人看后也要保持沉默,这回中国真不是闹着玩的。(无名高地)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