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作者:科罗廖夫
揭秘气缸破甲弹 看中国首款HEAT弹是如何打爆坦克的
[科罗廖夫谈军事栏目第264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打坦克”是中国军队的主要作战任务。面对苏联军队钢铁洪流般的坦克大军,中国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反坦克运动,研发了69式反坦克火箭弹,红箭-73反坦克导弹,82毫米无后坐力炮破甲弹等众多反坦克破甲弹药,其中气缸破甲弹是中国研制的一种很特别的破甲弹,有85毫米和100毫米两种型号,是七十年代中国军队的主力反坦克弹药,产量有数百万发。但是很多军迷都没有听说过,即便听说过的军迷也有很多疑问,按照学术定义,气缸是压缩气体传动的气动元件,那么它和炮弹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先从破甲弹说起,打过坦克战网游的网友都知道,英文缩写为HEAT(High-Explosive Anti-Tank)是一种化学能弹药,又称空心装药或聚能装药弹,它是利用锥型装药的聚能原理,在锥形炸药前端安装紫铜或金属合金药型罩,炸药爆炸后摧垮紫铜药型罩,形成金属射流穿透装甲。主要配备于反坦克炮、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导弹等武器的战斗部。
[科罗廖夫谈军事栏目第264期]中国在1956年开始生产56式85毫米牵引加农炮,主要配备步兵师属炮兵团和预备炮兵的独立炮兵师。随后在1963年设计定型了62式85毫米坦克炮,主要配备62式轻型坦克和63式水陆坦克上。这两种火炮能够发射定装式高爆榴弹、备帽穿甲弹和超速穿甲弹等数个弹种。成为60年代我军的主力反坦克火炮,当时所有的85毫米加农炮和坦克炮均未配备破甲弹。这是因为中国从苏联引进这两种火炮技术时,没有引进破甲弹技术。五十年代初苏联的炮射破甲弹威力很一般,例如76毫米破甲弹的破甲厚度只有60mm/30°,122毫米自行火炮配备的破甲弹,破甲厚度只有97mm/30°。所以1960年代中国装备的59式坦克的100毫米线膛炮,也没有破甲弹。
线膛炮的破甲弹技术要比炮射穿甲弹和反坦克火箭弹复杂得多,我们知道破甲弹主要依靠金属射流来击穿装甲,如果使用线膛炮发射,那么高速旋转的炮弹会产生强大的离心力,对金属射流产生离散和破坏作用,极大削弱破甲弹的破甲威力。高速旋转炮弹会损失70%以上的破甲威力。在二战末期也有线膛炮发射的破甲弹,但都属于没有减旋处理的高速旋转弹,破甲威力较小,远不能对抗二战以后面世的M48和59式等主战坦克。而反坦克火箭弹的旋转速度极低,通常无需考虑减旋措施。
经过计算,炮射破甲弹的转速必须要从每分钟2万转,降低到每分钟2000转以下,才可以达到正常的破甲威力。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线膛炮破甲弹,通过三种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一是以美国XM409E5多用途破甲弹为代表,采用错位抗旋转药型罩,由16个错位排列的紫铜块组成药型罩,爆炸后产生与炮弹旋转方向相反的金属射流,正好可以抵消弹丸旋转对金属射流的破坏。这种技术的缺点是需要有精密药型罩制造工艺,成本高昂,只有土豪才用得起。
二是以法国105毫米G型破甲弹为代表,使用滑动弹体,把弹体和破甲战斗部分开,中间用滚珠轴承相连,发射时弹体高速旋转,但破甲战斗部则只有低速旋转,这个解决方式的缺点的结构过于复杂。第三种是以美国M431式90毫米破甲弹、英国L7型105毫米坦克炮破甲弹和苏联100毫米坦克炮破甲弹为代表的尾翼稳定滑动弹带破甲弹,弹丸采用滑动的弹带,发射后弹带嵌入膛线,弹体不随弹带旋转,出膛后炮弹使用尾翼保持稳定。由于结构简单,近些年所有线膛炮破甲弹都采取滑动弹带尾翼稳定的形式。
中国从1958年开始决定自己研发85毫米破甲弹技术,国营123厂,也就是著名的齐齐哈尔华安兵工厂,提出研制85毫米加农炮破甲弹为大跃进献礼。以线膛炮发射微旋或不旋转弹丸为目标,经过反复探索,设计出带有导带闭气环、前张式尾翼方案。经过系统试验,射击密度和破甲性能均末达到战技指标要求,被中止研制。1964年又创造性的提出了气缸尾翼方案,克服了上述弊端,最终获得成功,于1966年设计定型,命名为1966年式85毫米加农炮气缸尾翼破甲弹。
85毫米气缸尾翼破甲弹的直射距离可达1000米,动破甲厚度120毫米/65度,可以轻松穿透台军的M41轻型坦克,就是面对苏联T-62坦克和美国M-48重型坦克,也一样能打穿其装甲。这是中国首次设计成功的炮用破甲弹,为装备数量最大的85毫米加农炮和坦克炮提供了新的反坦克弹种,增强了反坦克能力。
气缸破甲弹的全称是“气缸式尾翼稳定微旋破甲弹”,是在弹底安装一个由活塞推动的小型气缸,当炮弹发射时,火药气体作用于气缸活塞,推动前张开式尾翼打开,在炮弹出膛以后,尾翼张开到位并由固定销定位。气缸活塞推力打开尾翼的动作比较平滑舒展,可以有效避免启动后张开式尾翼的动作粗暴、容易破坏炮弹和尾翼结构、导致尾翼张开失败的缺陷。
国产85毫米气缸破甲弹的另一个创造是采用线膛炮发射无弹带的滑膛炮弹新结构,炮弹和炮膛之间用闭气带形成气垫,使弹丸在膛内呈悬浮状态。弹丸飞行中,翼片在空气阻力推动下,弹头以每分钟800-1000转微旋,将炮弹转速降低到5%左右,同时克服弹头质量偏心对飞行稳定的影响,提高了射击精度。
66式85毫米气缸破甲弹定型后,正值文革早期的混乱状态,生产不稳定,只有少量装备。到1969年珍宝岛战役以后,我们军队发现85毫米加农炮的穿甲弹都无法击穿苏军T-62坦克的前装甲,于是紧急动员生产85毫米气缸破甲弹,全国新开8条战备生产线,共生产了300万发炮弹,装备在85毫米加农炮、T-34中型坦克,62式轻型坦克和63式水陆坦克。从1967年3月开始,又使用气缸尾翼技术研制100毫米通用破甲弹,既能在线膛炮上发射,也能用于滑膛炮。1974年在59式坦克线膛炮定型,1975年在69式坦克滑膛炮定型,1977年在73式滑膛反坦克炮设计定型,共生产了100万发。1978年3月,85毫米气缸破甲弹和100毫米通用破甲弹同时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又自行研制了105毫米线膛坦克炮破甲弹,120毫米迫榴炮破甲弹等多个型号的线膛炮破甲弹,均使用滑动弹带,微旋尾翼稳定,静破甲威力突破了8~10倍口径,破甲厚度达到800~1000毫米,技术水平与西方国家同口径炮射破甲弹相当。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