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放军火箭炮打过台湾海峡的传说为何终于成真

2016年03月01日 09:59 新浪军事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原标题:席亚洲:为何解放军火箭炮打过海峡的传说刚刚成真

  上周,土耳其在叙利亚边境部署了仿制我国WS-1的TR-300火箭炮,有媒体称,这能让俄罗斯“掂量掂量”;随后,我国新型火箭炮正式列装第一集团军,具备同时精确打击多目标能力的官方消息传出;越南也不甘寂寞,声称已经部署了从以色列购买的300毫米制导火箭炮,要用来“保卫”南沙。这几条新闻让远程火箭炮再次成为网络议论的热点。然而关于中国火箭炮“丧心病狂”“威力巨大”之类的说法看多了,就会觉得这显然是有了夸大不实的成分。

土耳其TR-300火箭炮,外形上看似乎比原产WS-1“洋气"多了,主要是因为采用了MAN公司的卡车底盘和北约三色迷彩的缘故  土耳其TR-300火箭炮,外形上看似乎比原产WS-1“洋气"多了,主要是因为采用了MAN公司的卡车底盘和北约三色迷彩的缘故
越南的“短程导弹”,国际市场上大概再也买不到比这更便宜的远程精确制导火箭系统了……得等到中国推出类似的“超低配置”火箭弹吧……  越南的“短程导弹”,国际市场上大概再也买不到比这更便宜的远程精确制导火箭系统了……得等到中国推出类似的“超低配置”火箭弹吧……
2015年9月,42军火箭炮旅发射新型远程制导火箭弹2015年9月,42军火箭炮旅发射新型远程制导火箭弹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江湖上出现了“解放军火箭炮可以越过台湾海峡直接打击台独分子”的传说,传说的主角最常见的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WS系列火箭炮;后来随着航天科技集团的另一种火箭炮A-100及后续型火箭炮宣传力度加大,它也加入了这个传说;再后来航天科工的SY-400火箭炮又因为外形“高大上”,成为最新一代传说主角。

  解放军目前大量列装的仍然是PHL-03火箭炮,由于它基本是参考苏联1983年服役的BM-30火箭炮研制的,所以让看惯了国际防务展上各种天花乱坠宣传的网民们觉得“不够酷炫”,关于我军要换装新型火箭炮的传说也就不胫而走。但不论网民们如何“不待见”这种代号“沙尘暴”的火箭炮,它依然是我军的主力兵器。而且,最近真正实现了“一炮轰过海峡去“传闻的,依然是装备了新型火箭弹的PHL-03A型火箭炮。

  国际上射程超过100公里的火箭炮目前已经有不少型号,然而它真正开始列装却是最近几年的事。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还请大家耐心看完笔者下面这篇文章。

鲜为人知的71式火箭炮,从58年第一次“远程火箭炮大会战”开始研制,1971年才定型,采购数量极少,射程只有10公里  鲜为人知的71式火箭炮,从58年第一次“远程火箭炮大会战”开始研制,1971年才定型,采购数量极少,射程只有10公里
光看外形就知道71式和苏联的BM-27是不可能相提并论的光看外形就知道71式和苏联的BM-27是不可能相提并论的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军使用的130毫米火箭炮,其原理实际上和107毫米火箭炮相近,与俄制122毫米火箭炮相比,发展潜力不足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军使用的130毫米火箭炮,其原理实际上和107毫米火箭炮相近,与俄制122毫米火箭炮相比,发展潜力不足

  一次决定命运的选型

  二战中,“喀秋莎”火箭炮因为制造简便,成为苏军最重要的炮兵武器。但到了上世纪60年代,苏军的“飓风”(BM-27)、“冰雹”(BM-21)、“月球”(蛙-7)等型号的火箭炮系统已经不再像二战中的前辈一样简陋,其精度和射程都上了一个档次,具备了更强的战斗力。

  同时期我国的远程火箭炮武器要落后得多,基本还停留在喀秋莎火箭炮的基础上放大并略加改良的水平。1959年第一次开始的“远程火箭炮大会战”因为技术储备不足,没有得到什么真正值得一提的成果。70年代初定型的71式180毫米火箭炮,射程也不过10公里,只有少量装备部队。

苏联BM-30火箭炮当时在射程方面独步天下苏联BM-30火箭炮当时在射程方面独步天下
美制M270火箭炮则把重点放在快速大范围投射反装甲子弹药、覆盖苏军坦克进攻队形方面美制M270火箭炮则把重点放在快速大范围投射反装甲子弹药、覆盖苏军坦克进攻队形方面
与上面两种火箭炮相比,我们的83式就显得有点落后于时代了与上面两种火箭炮相比,我们的83式就显得有点落后于时代了

  因而我国只得把火箭炮廉价简单的特点发挥到淋漓尽致的水平,以适应我国的国情,于是就有了火箭炮中的传奇,63式107毫米火箭炮。

  我军装备的真正算得上比较先进的火箭炮,可能要从81式122毫米火箭炮算起,这种仿制苏联“冰雹”的火箭炮发展至今,并且今后也仍将是我军重要的师旅级火力投射手段。

  但是这种火箭炮并未满足我军对远程火箭炮的要求,它的射程只有20公里(后来改进的火箭射程可以达到40公里、60公里乃至更远,不过这是后话了)。

  为了对抗苏联滚滚的坦克洪流,此时西方国家也开始重视能够迅速向大面积范围内投射大量反坦克集束弹药的火箭炮武器系统,美国的M270火箭炮在海湾战争中被用来打击伊军坦克,它的M26火箭弹每发能携带644发M77型双用途子弹药(重150公斤左右),射程35公里,在海湾战争中被它炸得尸横遍野的伊拉克军队将其称为“钢雨”。

  而苏联80年代末开始装备的BM-30“龙卷风”比此前的220毫米“飓风”更具威力,其火箭弹射程达到了70公里。为了应对这种新装备,美军也装备了降低弹头重量,加长火箭药柱的M26A1、A2和M31型火箭弹,射程相应提高到45公里、60公里和70公里。

  受到美苏新型火箭炮的刺激,我国第一种跟得上时代潮流的远程火箭炮WM-80也正是诞生在冷战高峰的80年代。

亚美尼亚装备的WM-80火箭炮,在这个国家,它属于“战略威慑武器”,用来与土耳其的TR-300(WS-1)“叫板”  亚美尼亚装备的WM-80火箭炮,在这个国家,它属于“战略威慑武器”,用来与土耳其的TR-300(WS-1)“叫板”
约旦2009年购买的WM-120系统装备有与PLZ-45自行火炮系统同源的指挥控制系统,作战效能比亚美尼亚的同型火箭炮高得多  约旦2009年购买的WM-120系统装备有与PLZ-45自行火炮系统同源的指挥控制系统,作战效能比亚美尼亚的同型火箭炮高得多

  这种火箭炮的身世比较坎坷,要追溯到1974年第二次“远程火箭炮大会战”。那次“大会战”的成果就是83式火箭炮,这种火箭炮口径为273毫米,火箭弹基本性能参考了美国M26火箭弹,射程40公里,战斗部为集束式。不过,由于当时该型火箭炮的研制方齐齐哈尔127厂选择了较轻型的60式履带牵引车底盘,结果只能采用4联装方式,火力密度比起美国M270火箭炮的12联装差得远了,最终部队只采购了很少几辆此型火箭炮进行试验。

  这种武器此后被我国兵工集团(北方工业集团)推向国际市场。为了满足用户国家的要求,要增加单车载弹量,于是该型火箭炮采用了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的泰安特种车辆制造厂生产的TA580型8*8越野卡车底盘。

  这种底盘可不简单,它也是我国东风-15导弹所采用的发射车底盘。

  当时,我国航天科工和航天科技集团都在研制8*8重型运载底盘,用来作为短程战术导弹发射车的底盘。航天科工集团的万山特车选择仿制苏联MAZ-543底盘,产品代号万山2400,它被作为东风-11导弹的运载发射车。而航天科技集团方面,则由泰安特车研制了TA580型,这种车的越野性能与MAZ-543这种“怪物”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却足以在一般的公路和越野环境下发挥作用,而价格则只有前者的几分之一。(后来泰安特车也引进了MAZ-543的制造技术,不过这是很多年后的事情了)

2009年国庆阅兵式上出厂的PHL-03火箭炮是那场横跨80-90年代的远火大竞争中的胜利者2009年国庆阅兵式上出厂的PHL-03火箭炮是那场横跨80-90年代的远火大竞争中的胜利者

  有意思的是,这种发射车价格的差距甚至影响了当时我军采购东风-11和15的数量,我军一度只少量装备东风-11,而选择大量购买东风-15,不仅是因为今天大家传说的东风-11当时射程无法覆盖台湾全岛,更重要的是东风-11的底盘太贵,当时二炮部队买不起……

  话题拉回来,83式火箭炮(也称WM-40)在被搬上TA580底盘后,由于底盘承载能力大幅度增加,它也终于可以采用8联装方式,火力密度大大提高。应用户的要求,火箭弹射程提高了一倍,达到了80公里。不过,大幅度提高射程后的WM80火箭炮仍然属于无控火箭,该型火箭炮与同时期的卫士-1火箭炮相比,精度要好一些,但还是达不到解放军当时对于远程火箭炮精度性能的要求,因此属于外贸专用型。

  这种火箭炮系统在1994年成功出口到了亚美尼亚。亚美尼亚购买了4-8辆WM-80火箭炮。这种火箭炮在该国至少服役到了2010年,当时亚美尼亚在国庆阅兵活动中展示了它。据称,后来这种火箭炮经过改进成为WM-120型火箭炮,射程提高到120公里,并且采用了简易的惯性制导装置,命中精度也大大提高。

  2010年,约旦也购买了WM-120型火箭炮,不过作为海湾国家,约旦比亚美尼亚出手大方得多,他们直接购买了具备完整的数字化营级指挥系统的型号。

  亚美尼亚在2011年俄罗斯向阿塞拜疆提供BM-30火箭炮后,随即宣布将采购中国的AR-1A火箭炮,这种火箭炮的射程达到130公里。关于它的故事,我们后面会讲到。

  我军从80年代开始就寻求新型火箭炮,并对继83式和WM-80之后出现的几款国产火箭炮进行过对比研究。

虽然设计方案参考了BM-30火箭炮,但实际上PHL-03和BM-30并不能通用弹药,两者的区别还是较大的虽然设计方案参考了BM-30火箭炮,但实际上PHL-03和BM-30并不能通用弹药,两者的区别还是较大的

  接下来就是今天已经很著名的“火箭炮方案竞争”,参加竞争的有四个方案:四川航天科技七院的WS-1、北方工业长春弹箭所提出仿改俄制BM-30火箭炮方案(后来的PHL-03)、航天科技一院则提出在仿改BM-30火箭炮基础上加装更高级的惯性制导元件的方案(后来的A-100),以及北方工业齐齐哈尔127厂的WM-80。

  这其中,WM-80由于最为老旧,精度、火力密度等各方面都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很快落选。航天科技七院的WS-1虽然射程高达100公里以上,然而精度比WM-80还差,在打靶试验中甚至摧毁了远离靶区的测量仪器,也没能入围。而航天科技的方案则是低估了将航天级别的惯性元件装入300毫米火箭弹的难度,最后发现以当时的水平根本做不到,结果没有高性能陀螺仪的A-100火箭炮精度和WS-1和WM-80没啥区别,也自然没有得到青睐。

  相比之下,苏联1983年开始研制的BM-30火箭炮由于采用简单的加速度计作为惯性元件进行弹道修正,反而能以较低成本实现较好的命中精度,也适合当时我国的基础技术水平。同时,当时国内仿制MAZ-543重型越野卡车的工作也接近成功,加上93年从俄罗斯引进BM-30火箭炮进行技术摸底,基本扫清了生产的主要障碍。2003年,在方案入选之后7年,我军的第一种远程火箭炮PHL-03定型,次年装备部队。不过,PHL-03并不是仿制BM-30火箭炮,两者间并不能通用弹药。

  其他3种落选的方案也并没有停止发展,而是演变成了把世界火箭炮市场搅和得天翻地覆的“中国火箭炮军团”……

  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出口型火箭炮庞大家族

  在中国的外贸火箭炮家族中,宣传上最热闹,改型也最多的,非航天科技七院的“卫士”系列莫属。

  至今,很多军迷还对当年珠海航展上出现的WS-1B火箭炮射程180公里,WS-2火箭炮射程超过200公里的报道记忆犹新。这也是关于“火箭炮直接打到台湾”说法的最初源头。

  只不过,当时的WS火箭炮由于射击精度实在不高,空有惊人的射程,并不具备真正良好的作战效能,解放军在90年代那次炸烂了靶场观测设备的测试过后就没有动过采购的念头了。

  相比之下,苏联1983年开始研制的BM-30火箭炮由于采用简单的加速度计作为惯性元件进行弹道修正,反而能以较低成本实现较好的命中精度,也适合当时我国的基础技术水平。同时,当时国内仿制MAZ-543重型越野卡车的工作也接近成功,加上93年从俄罗斯引进BM-30火箭炮进行技术摸底,基本扫清了生产的主要障碍。2003年,在方案入选之后7年,我军的第一种远程火箭炮PHL-03定型,次年装备部队。不过,PHL-03并不是仿制BM-30火箭炮,两者间并不能通用弹药。

兵工集团出口型火箭炮系统作战示意图,在无人机的支援下,各种口径的火箭炮可以实现合同作战兵工集团出口型火箭炮系统作战示意图,在无人机的支援下,各种口径的火箭炮可以实现合同作战

  其他3种落选的方案也并没有停止发展,而是演变成了把世界火箭炮市场搅和得天翻地覆的“中国火箭炮军团”……

  任由东西南北风 我自岿然不动

  虽然上面提到的航天科工、航天科技、兵工集团所研制的各种火箭炮琳琅满目,各自都有性能上的优长,但人民解放军正式大批量列装的,就只有参考苏联BM-30研制的PHL-03“沙尘暴”,而中国出口型火箭炮中名声最响的,也是在PHL-03基础上开发的AR-1\2\3系列火箭炮。

  PHL-03在竞争中获胜的理由我们上面已经讲过了,在80-90年代初的技术条件下,300毫米远程火箭炮要想在成本、精度、射程、威力几个方面取得平衡,是很费一番功夫的,而苏联BM-30在这方面在当时已经很接近最优解。我国能用在300毫米远火上的固体火箭技术、惯性制导技术方面与当年苏联能够运用的技术水平相比已有很大提高,在参考BM-30的基础上研制新型火箭炮显然会更加强大,且研制风险小,周期短,费用省。

  虽然设计方案参考了BM-30火箭炮,但实际上PHL-03和BM-30并不能通用弹药,两者的区别还是较大的

  有这些好处,基本参考BM-30的技术方案研制PHL-03自然也是当时对我国最合理的方案,在这一点上,兵工集团长春弹箭武器研究所是很脚踏实地的,可以说是“一切以尽快满足部队需求为宗旨”。

  正是因为如此,PHL-03火箭炮2004年服役后,就开始大批量生产和装备部队。至今,大多数解放军集团军都有了一个军属火箭炮营装备03式火箭炮,而担负重点战备任务的一些集团军还成立了军属火箭炮旅,例如原南京军区的第一集团军和原广州军区42集团军,这两个军也是担负攻台任务的重点部队。

  2015年,1、42、31三个担负对台战备任务的集团军先后换装“新型火箭炮”,然而从报道中提到换装部队当时演训的照片看,新型火箭炮与PHL-03火箭炮并没有什么外型上的变化。

  这并不奇怪,回顾新闻,可以发现上述部队是在2011年前后陆续装备上03式火箭炮的,刚刚列装4年的新型火箭炮就全部换装,显然不大可能。

  从近年来的珠海航展来看,PHL-03型可用的300毫米新型火箭弹也已经涌现出不少。例如火龙140型,火龙150型等,其射程已经远超出当初从俄罗斯引进BM-30时70公里的水平,通过使用惯性制导+卫星制导方式也具有很高的命中精度。

  不过,熟悉我国军工行业的读者都知道,中国用于出口的武器大部分都和自用型没什么关系,甚至偶尔还发生过出口型武器比原定的自用型武器更实用,而被“出口转内销”的事情,例如我军的主力96式坦克,就是从出口巴基斯坦的85IIAP坦克发展而来的。

  不过这样的情况近年来随着我军技术装备迅速的更新换代,已经逐渐消失,现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和国际接轨,对外销售的武器装备技术水平不会超过自用型,偶尔有些装备单项性能看似比自用型装备还好,但整体上肯定不如自用型。

  在火箭炮方面自然也是如此,从去年8、9月份中央电视台公布的42集团军300毫米远火打靶的画面和去年展示出口型AR-3的370毫米火箭炮打靶的画面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军自用型的300毫米远火采用了头体分离技术,而且弹头部分落下时拖着一个减速伞。而出口型的火龙280火箭则是整体一脑袋扎向地面的。当然,不头体分离的火箭弹打靶看起来确实更加威武雄壮,事实上秘鲁就在那次火炮日之后随即宣布要购买AR-3火箭炮。但从技术上来说,头体分离却是大有好处。

AR-3的370毫米火箭弹其实已经可以和DF-11“抢生意”了AR-3的370毫米火箭弹其实已经可以和DF-11“抢生意”了

  笔者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他们认为,新型火箭弹采用头体分离技术可能是为了提高精度而采取的设计措施;同时,众所周知,头体分离技术有利于提高射程。

  既然知道了我们自用型的300毫米远程火箭弹是采用头体分离技术的,那么就可以推断,现在提供出口的火龙140火箭弹,应该就是2013年公开新闻中提到的“射程超过原设计极限”(BM-30射程最远的火箭弹射程为90公里)的那种“新型火箭弹”。原来的PHL-03系统在不进行改进的情况下,也可以“超水平发挥”来使用这种火箭弹。只不过,这可能对火箭炮的观察通讯系统构成较大的压力,实战效率大概要下降一些。

  那么我国新型300毫米远火弹药性能如何?我们可以参考美国和瑞典联合研制的GLSDB系统,这一系统将M270火箭炮发射的M26火箭弹和空军的113公斤精确制导炸弹SDB结合在一起,利用滑翔增程。(M26火箭原来的载荷是156千克)

  据称,搭载SDB后,射程从35公里一举提升到150公里,如果使用改进发射药的M26A1火箭,射程可以提高到200公里。

  不过我军自用型300毫米增程精确制导火箭的增程比没有美国的GLSDB那么高。原因很简单,和当年WS系列火箭射程虽远但却不受重视一样——火箭炮需要打多远是由集团军级部队C4ISR系统的能力决定的,单纯提高火箭炮的射程意义不大。

  当然,PHL-03的新型弹药要继续增加射程也是完全可能的,尤其是以后AR-3型火箭炮如果作为PHL-03B装备部队,它的370毫米火箭可能具有300公里以上的射程,完全可以取代讨论已久的“战术导弹重回陆军集团军”。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解放军部队可能会首先以全面配发新型300毫米制导火箭弹为提高火箭炮部队打击能力的手段。同时,现役PHL-03也将不引人注目地升级为PHL-03A,升级内容可能主要是指挥车和通讯系统方面,而发射车外形就不会有变化了,改进后的火箭炮系统的前方观察组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跟便捷地实现对多个目标的精确定位,并将目标方位信息实时传回指挥车,转化为火控数据,引导火箭弹实施攻击。

  与此类似,2015年9月3日通过天安门广场的PLZ-05A式自行火炮炮车外形上也和PLZ-05自行火炮相比没有什么变化,但作战效能却大有提高。

  从战术使用角度来讲,PHL-03A的射程提高到150公里的主要意义就在于,我们终于真的装备上可以跨过台湾海峡,直接支援登陆作战行动的火箭炮了!这个流传了多年的传说,终于进入真实。

  在拥有射程150公里以上的火箭炮之前,其实对台战备集团军的火箭炮旅是有一点尴尬的,虽然PHL-03火箭炮的射程在国际上绝对不算近,但要支援预定中的登陆场:一般认为是新竹附近,却恰好不够。

  随手一搜,到处都是谈解放军用自己从未采购的WS-2火箭炮“覆盖台湾”的网页……面对这些,对岸“国防部”还是可以自信满满来一句“尽在掌握”滴……不要慌,只是技术性调整

  对岸曾经担心解放军会把火箭炮部署在船上。我军也确实在退役的护卫舰上试验过带有自动稳定装置的PHL-03火箭炮,但效果却不理想,无法达到在岸上发射时的命中精度。把发射车系留在甲板上发射效果只会更差。

  而有了远程火箭炮,火箭炮旅就可以对滩头附近的战术目标进行“拔点”式摧毁。

  从与新型火箭弹类似的A-200或者美国GLSDB来看,如果减轻战斗部重量,300毫米火箭炮采用头体分离技术后射程要增加到200公里也不难,那就可以从平潭岛阵地发射覆盖到台北了,这样整个战役期间可能都不需要将火箭炮运上台湾岛。以我军此前使用PHL-03打击100公里以上目标的演训来看,改进后的PHL-03A对200公里内的目标进行打击不会有什么问题。

  另一方面来说,如果这次少量装备部队的是AR-3火箭炮,那有一种可能就是用少量的AR-3发射370毫米火箭弹来“客串”短程战术导弹的角色,这种自用型火箭炮武器的射程达到了300公里以上,那已经比最初的东风-11导弹不遑多让了,完全可以作为陆军战术导弹来使用。与弹道导弹相比,由于AR-3火箭炮车载弹量多,利用“单车对多目标作战”能力的话,在执行支援陆军部队作战这个任务层面上,它甚至可能比弹道导弹效率更高。

  现在“海峡西岸”真的列装射程150-200公里的火箭弹了,而且首批列装的就是台湾对面的三个军……Now you can panic……

  不过,谈到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就让人疑惑了。

  从WS-2火箭弹具备200公里射程开始,到如今我军装备PHL-03A火箭炮,中间有近20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我国多种采用卫星和惯性制导,射程惊人的火箭炮陆续推向国际市场,但我军却从未采购。除了已经大量列装PHL-03,不再采购性能不如它的火箭炮之外,还有什么考虑呢?(作者署名:席亚洲 独立军事评论员,IT业观察者)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