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俄军老兵打仗为何不爱戴钢盔 用料太结实也不受好评

俄军老兵打仗为何不爱戴钢盔 用料太结实也不受好评
2018年07月23日 15:39 新浪军事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如果大家现在仔细观察俄罗斯军队的照片,会发现,不少官兵哪怕在执行任务或是战时状态下都不戴钢盔,只戴布帽,与全套钢盔恨不得防护到牙齿的美国兵不太一样,其实这也是俄国人的一种传统:许多老兵不太喜欢钢盔。

俄军侦查小队头戴布帽俄军侦查小队头戴布帽

  俄国军队最早的大范围列装的国产钢盔是1936年式。经过改进,又出现了1940年式。这款钢盔的产量极大,影响极广,在二战期间被广泛采用。战后,后续几代的俄国钢盔也带有它的影子,还被华约国家和其他友好国家使用。总的来说,俄国的军工部门还是很看中钢盔的防护作用的,产量也跟得上。

1940年式钢盔1940年式钢盔

  但1940年式钢盔和它的后续型号都有一个俄国式的毛病:五大三粗,太笨重。比如二战中美国兵使用的M1钢盔连1.5千克都没到,而1940年式钢盔的重量竟然超过了2千克(4斤)!如此沉重的东西压上脑袋上,是很不舒服的。

  在二战期间,许多俄国老兵都不喜欢戴钢盔,要么戴船形帽,要么戴大盖帽,打得激烈了干脆什么也不戴。对于老兵而言,刚刚分到部队,遇上战斗就匆忙把钢盔压在脑袋上惊慌失措的新兵是值得嘲笑的。M。科瓦洛夫在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期间是一名中士,他幸运地活过了这场战争。他后来回忆:“我们狠狠地嘲笑了那群补充兵,个个头戴钢盔。我喊着,谁戴钢盔谁就是胆小鬼,被子弹打着那是你运气不好!放下钢盔,小家伙们!

堪称精锐的二战俄国海军陆战队,布帽的比例也很大堪称精锐的二战俄国海军陆战队,布帽的比例也很大

  一方面,这体现了俄国士兵的彪悍和老兵特有的“战场逻辑”,不过另一方面,这群俄国老兵这么做虽然看上去大大咧咧,不把生命当回事,但在其话语后面其实也有现实的考量:钢盔太重了,戴在头上恨不得脖子都扭不动,妨碍了战场观察和战术动作,降低了单兵在战场上灵活性,还加大了体力消耗。这样一来,倒不如不戴钢盔,更好地观察和跑动,从而提高生存概率。换而言之,他们认为,机动和灵活更能救命,比钢盔提供的有限防护性能要重要。

冒着空袭架桥的俄国工兵,都是布帽冒着空袭架桥的俄国工兵,都是布帽

  另一方面,1940年式钢盔戴着的确太难受,夏天太热太闷,冬天是不能直接戴在头上的,要先戴普通棉帽或是布帽才能戴上,更加笨重和不方便。所以说,当时俄国老兵不喜欢戴钢盔,倒也不完全是不怕死,反而是认为这更能有利于战斗。

蓝色贝雷帽是俄罗斯空降兵的标志装备蓝色贝雷帽是俄罗斯空降兵的标志装备

  许多俄国老兵都回忆,自己的钢盔重得“恨不得可以把脑袋压断”,感觉是一个大铁陀压在了自己头上,不方便又不舒服。打了几次仗,戴钢盔的人越来越少。战后俄国钢盔笨重的毛病还是没有彻底解决,许多侦查部队和空降部队甚至出任务都不拿钢盔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伴随着新材料头盔的普及,俄国士兵对头盔的抵触情绪大为降低了。

俄军新式头盔一改往日的笨重,受到欢迎俄军新式头盔一改往日的笨重,受到欢迎

  毕竟,比较轻便,不妨碍活动又可以提供头部防护的装具没人不喜欢。不过,可能是一种习惯,哪怕到了现在,不少俄罗斯士兵仍然喜欢各种布帽棉帽,甚至将其中的一些特别标志当成了自己荣耀的象征。这恐怕也是俄国一种有趣的军事文化吧。(作者署名:军事家)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