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6曾被一问题困扰7年 最后靠美军F4残骸帮大忙

2017年10月23日 14:52 新浪军事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10月18日,日本航空自卫队百里基地第302飞行队的一架F-4EJ改战斗机在准备起飞的时候起火。当时还有日本网友拍摄到了自卫队飞行员从座舱逃离的场面。在中国军迷大谈歼-20的五代机时代,F-4这种落后的二代机,似乎要是不出事故早就没了存在感。但实际上,F-4不但是二代机的经典,而且还对中国航空技术有非常大的帮助。

  中国战机击落美军F-4C

  当然这不是美国的援助,而是中国的战利品。从1965-1967年,我军相继击落3架美军F-4B、1架F-4C战斗机。特别是1965年4月9日美军1架F-4B在和我军战机空战中自摆乌龙,被己方导弹击落1架。这架F-4B残骸被打捞后,就被运往国内进行研究。尽管美军战机被我军击落,但应当承认在航空技术上,当时中美差距不是一般的大。美军在F-4上的很多技术和设计思路,有的被中国借鉴,有的甚至在几十年后才仿制成功。

  今天我们说的,就是F-4残骸对解决中国歼-6战机“飘摆”问题的贡献。歼-6战机是我军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主力战机,击落美军各种飞机22架,曾被喊出“歼六万岁”的口号,但是在1963年大量投产之后,却经常发生“飘摆”问题。

  所谓的“飘摆”问题,就是当飞行员将驾驶杆在中立位置小量地前后移动,飞机不能随飞行员意志均匀地改变飞行状态,而是忽上忽下地向前飞行,犹如海上轻舟上下飘荡前进,被飞行员称作“飘摆”。产生这一现象时,飞机杆力很轻,如果小量移动驾驶杆,飞行状态不觉得有所改变。但是,当驾驶杆移动到一定位置时,飞行的状态便会突然改变并超过要求状态(即过调)。调整这一过调现象,一般需要反向移动驾驶杆,但又会出现反方向过调。这样反复修正就会出现纵向不稳定现象,甚至愈修正愈严重。

  据部队反映,纵向不稳通常是在500-700公里/小时作编队、转场、水平攻击、瞄准以及保持一定升降率的穿云上升与下滑时出现。因为在这些课目飞行时,必须使驾驶杆作小量修正。在大速度飞行时,没有出现过这一纵向不稳现象。飘摆问题出现后飞行员难以进行水平瞄准、照相和攻击,长期飞行会使飞行员感到头晕、恶心。歼-6飞机长期存在的飘摆和抖动问题,一直困扰着制造和使用部门,在1964年厂房甚至有数百架战机积压无法装备部队,还惊动了一些中央领导同志。

  为了消除这一问题,厂家、设计单位和部队一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首先认为是飞机操纵助力器的问题,在更换助力器后有了很大改善基本上消除了飘摆问题,但同时埋下了产生可能发生的扯动(倒杆)的隐患。第二就是在歼-6水平尾翼大轴一端加摩擦式阻尼器来防止抖动,但效果有限。

  后来飞行设计人员研究认为,将液压助力器头部的摇臂加长,是解决“飘摆”问题的好方法,因为这样能够最大程度消除平尾抖动。但这种方法只是论证,能不能解决问题,当时航空设计经验不足的中国人还没有这样的底气。不过中国设计人员在1968年考察回收的F-4B残骸的时候,却赫然发现该机平尾和副翼助力器的摇臂比歼6机上的摇臂长,这就证明F-4飞机就是采用增大摇臂的办法来解决高速飞机纵向稳定性问题。这就加强了中国研究人员的信心。最终中方在1970年研制出长摇臂助力器安装到歼-6飞机上,终于解决了困扰厂家和部队数年的“飘摆”问题,历时7年左右。

  军用航空领域,需要高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后来者模仿先进者的技术和设计很正常,苏联、美国都学习过德国,中国学习仿制苏联、美国,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只有不断的学习积累,才能有后来的发展、腾飞和反超。(作者署名: 诤闻军事)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