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国武力迫使清朝开关通商 比鸦片战争还早10年

2017年09月15日 18:10 新浪军事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18世纪上半叶,中亚形成了布哈拉、希瓦、浩罕3大汗国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中,依托绿洲农业和手工业发达的费尔干纳盆地而崛起的浩罕汗国(乌兹别克人为主体),虽然政权建立时间较晚(18世纪初),但在当时的中亚却堪称“地区小霸”,一度称雄整个锡尔河流域。

  浩罕领土大都通过武力扩张,并吞弱小部族和侵略邻邦攫取而来,其中也包括中国。原本二者并不接壤,也没有很紧密的联系,直到1759年清朝平定准噶尔、回部之乱,在追讨叛军余部的过程中兵临浩罕边界,双方才正式“搭上线”。

  起初,浩罕统治者还想跟清军干一仗,但慑于后者军威没敢找事,遂遣使向清朝称臣纳贡(注:英国人包尔杰所著《阿古柏伯克传》一书甚至认为,1758和1760年清军曾2次进入浩罕,并攻陷2座重镇塔什干、浩罕,迫使浩罕汗国臣服)。次年,乾隆帝发下册封敕书,绵亘百余载的清浩宗藩关系就此确立。

  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至道光元年(1821年)的半个多世纪里,浩罕对于清朝总体上比较恭顺,其遣使喀什噶尔(今喀什,当时驻有清朝处置中亚事务的机构、参赞大臣和驻军)超过50次,另有至少9次派使团远赴京城觐见清廷。之所以如此,一方面由于这段时期清朝国力还比较强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朝贡体系(清朝对宗藩普遍免征贸易税)给浩罕提供了牟取巨额商业利润、壮大自身实力的天赐良机。

  19世纪以前,浩罕也曾试图侵占中国领土,比如1762年向清政府提出“以喀什噶尔岭为界”的无理要求,但遭到乾隆严厉斥责,浩罕统治者感觉惹不起清朝,只得暂时收敛野心,将侵略矛头转向西方。

  浩罕早期仅占据安集延、浩罕等4城,人口不过6万余户,但其军队素以骁勇善战著称,特别是安集延士兵被誉为“能够以一当百”。经过数十年军事征服,到19世纪前期,浩罕国势日臻极盛,版图北抵锡尔河下游,西至锡尔河左岸,南与英属印度接壤,向东则通过鲸吞原属清朝宗藩的布鲁特(吉尔吉斯族)、哈萨克各部,侵占了巴尔喀什湖以南和西南的大片中国领土(包括伊塞克湖及周边地区),治下人口达百万之众。

  与此同时,清朝却自嘉庆时期开始衰落,对西北疆域的控制力、影响力都在减弱,这就给了浩罕继续向东入侵以可乘之机。另外,浩罕统治者长期收留、豢养乾隆年间逃亡的回部叛军头目(即大小和卓)后裔,清廷在招抚失败的情况下,竟然花钱(按英国人记载是每年“奖赏”价值2250至3500英镑的银两)让浩罕方面“监视”和卓家族。

  这种花钱消灾的做法虽暂时奏效,却让浩罕统治者对清廷的态度更加骄横,更埋下了后来和卓后裔南疆作乱30余载的祸根。靠着手中这张“王牌”(和卓后裔),奇货可居的浩罕汗国在天山南北获得了近乎垄断地位的贸易特权,浩罕商队在南北疆做生意,不仅来往货物基本免税,还通过“包销”(浩罕汗国控制了中亚至南北疆的商道)其他地区商品大发利市。

  经过多年经营,至道光皇帝即位时,喀什噶尔城内的浩罕商户已达3500至5000人,并借助与当地人通婚形成一股强大势力。更有甚者,从嘉庆年间开始,浩罕统治者就不断要求向喀什噶尔派驻所谓“商务监护官”,企图骗取清朝西北边疆关税权。而当清廷予以拒绝后,浩罕统治者便决定利用和卓后裔张格尔等人为先导和鹰犬,武装入侵南疆。

  1820年,浩罕爱玛尔汗指使张格尔纠集300多人窜犯喀什噶尔以西的清军哨所,杀害官兵15人,后遭清军大部队追剿,张格尔只带20余名残匪逃回浩罕。清政府查明浩罕系幕后推手,但为避免双方直接冲突而息事宁人,也没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边防。

  过了4年,新上台的浩罕玛达里汗再次支持、怂恿张格尔连续3次进犯喀什噶尔。前2次没有得逞,但清军也付出沉重代价,特别是1825年夏,帮办大臣巴彦巴图等300余名官兵在进山搜捕叛匪时被围阵亡。

  道光六年(1826年)6月,张格尔又率500余人进犯南疆并拜谒其先祖墓地,得到大批回部信众(白山派)相迎,叛军气焰陡涨,规模扩至万人。当时清军在整个南疆只有约4000人马,领队大臣乌凌阿、穆克登布抽调千余官兵迎战叛匪,却因寡不敌众而先胜后败,乌凌阿、穆克登布皆战死疆场。

  形势由此急转直下。张格尔乘势分派手下进攻英吉沙尔(今英吉沙县)、叶尔羌(今莎车)、和阗(今和田)、阿克苏诸城,并焚毁沿途清朝驿站、军台,导致从6月20至26日,仅一周时间清廷与上述4城的文报联系即告中断。6月22日,张格尔攻破喀什噶尔回城(回部居民为主),紧接着掉头大举围攻喀什噶尔满城(清朝办事机构、驻军所在地)。参赞大臣庆祥亲自督阵坚守,多次杀退围城之敌,双方一时陷入僵持状态。

  为防夜长梦多(担心驻伊犁清军来援),张格尔以丰厚战利品和割让城池为条件,向浩罕玛达里汗“借兵”。后者对人口数十万、富得流油的喀什噶尔垂涎已久,马上带兵1万赶到前线。但没想到这段时间里,因回部群起响应,叛军猛增至10余万人,加上探得清朝援兵短期难以到达,张格尔又变卦不想跟玛达里汗“分赃”,结果二者翻脸。

  怒火冲天的玛达里汗一边大骂张格尔白眼狼,一边“自求富贵”,指挥部队攻城,张格尔则作壁上观。浩罕军队连续发起4次进攻,伤亡千余人,城下尸体堆积如山,也没能拿下喀什噶尔满城。玛达里汗平生未遭此惨败,痛哭流涕着带领残兵败将撤退。张格尔瞅准这个节骨眼半道“截胡”,将2000余名浩罕军人收作麾下亲兵,进一步增强了叛军实力。

  1826年8月25日,被围近70天的喀什噶尔满城终因弹尽粮绝被攻破,清朝参赞大臣庆祥率部巷战,力竭自尽殉国,所属官员皆死于乱军之中,和阗、英吉沙尔、叶尔羌3城也先后陷落。窃据南疆4城后,张格尔纵兵抢掠烧杀,不但将民房、衙署焚毁,还把当地积蓄60余年的官私财富搜刮殆尽并运往浩罕。

  边警传来,清廷很快做出反应,于当年7月从全国选派精兵强将组建平叛大军。整个平叛战争中,道光先后从吉林、黑龙江、四川、陕甘和北疆等地抽调3.6万官兵出征,并筹集1116万银两用作军费。史载,当时清军每月耗粮1.5万石,运费高达10多万银两。都说道光“抠门”,但在收复西北这个重大问题上,前者绝对是个明白人。

  1826年10月,集结完毕的清军在扬威将军长龄、陕甘总督杨遇春和固原提督杨芳指挥下,兵分3路向喀什噶尔进军。杨芳率6000精锐一马当先,昼夜兼程穿越戈壁天险。1827年2月,短短8天内杨芳就指挥部队3战3捷,以少胜多歼灭数万叛军。

  1827年2月底,清军主力进逼喀什噶尔,张格尔率10万之众在城郊浑河南岸列阵20里据守。3月1日,杨芳趁夜间刮风起雾,派骑兵在河岸活动迷惑对手,同时带领大部队从上游偷渡,一举突破叛军防线。此役歼敌超3万,不仅收复了喀什噶尔,还擒获包括张格尔之侄等叛军头目在内4000多名俘虏。

  得知张格尔已逃走,清军马上分兵追击并收复另外3座重镇。1827年7月下旬,鉴于远征追剿劳师无功,清军主力撤回内地,留下杨芳领兵8000屯边警戒。当年12月,杨芳打听到张格尔妄图卷土重来的消息,遂将计就计,诱敌深入。12月27至28日,杨芳率精兵疾驰300里,最终将叛军500余人(都是骑兵)聚歼于喀尔铁盖山,并生擒张格尔。

  但麻烦并没有到此结束。因痛恨玛达里汗支持张格尔,清廷在平叛获胜后对浩罕实施经济制裁和封锁,结果引发后者新一轮武力报复。1830年9月,浩罕组织了一支3万多人的侵略军入侵南疆,围攻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等城。但没等清军主力赶到,浩罕统治者就因本土遭布哈拉汗国入侵而提前撤军。

  敌人突然撤走,清廷上下一片哗然,围绕是战是和争论不休。最终,深感国库空虚的道光帝选择了议和,而浩罕统治者也不愿两线作战(同时对付布哈拉和清朝),于是双方一拍即合。1832年议和后,浩罕不仅从清政府手里拿到了通商免税和“商务监护官”任免权(等于霸占清廷关税),获得了发还被查没财产等经济补偿,还通过在喀什噶尔派驻类似领事的外交代表(管束浩罕侨民),得以在南疆享有实质性的治外法权。而此举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破坏,比后来签署的中英《南京条约》整整早了10年。(作者署名:军情突击手)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