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锁子甲出现于三国时期 非劲弓利刃所能伤也

2016年09月18日 17:42 新浪军事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关于锁子甲起源目前有两个说法,一说起码在公元前五世纪,斯基泰人就发明了锁子甲。另一种说法是锁子甲由凯尔特人发明。随着东汉年间丝绸之路的打通,锁子甲跟随胡商开始进入中国。三国年间曹植所著《先帝赐臣铠表》中,首次出现了“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领,环锁铠一领,马铠一领,今代以升平,兵革无事,乞悉以付铠曹自理。”的叙述,在此之前中国从无锁子甲的的记录。

  锁子甲,这种舶来品,顾名思义是由铁丝曲环,环环相扣而成的一种柔性金属铠甲。锁子甲结构看似简单,其实制作过程相当繁复。一领锁子甲所耗费的铁环数量不定,但一定与防护面积和编织层数成正比。如果将之分解,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成千上万的铁环其实是由许许多多独立的铁环组构成,锁子甲的层数便是由铁环组的环数决定。

  单层锁甲在编织时,遵循“二挂一”原则。具体来说就是先根据甲衣尺寸,预先组装若干三环组,用小于铁环直径的横杆将这些三环组中的两环穿连固定,而后以单个铁环将三环组中未被固定之剩余一环两枚一组连缀,而后再朝单枚铁环上穿两枚铁环,接着又以单枚铁环连缀。如法反复直至锁甲最终成型;

单层锁子甲单层锁子甲

  双层锁甲在编织时,则需要遵循“三挂一”原则,过程也相应要繁复许多。先取一个四环组,以横杆穿过其中三环将之固定。而后暂时忽略剩余未固定环,先以单个铁环将横杆上的左两环扣到一起,再取另一枚单个铁环将横杆上的右两环扣接,相邻两组必须以左压右,右压左的方式呈波浪式交错连接,组成奇妙的双层结构,这样制成的锁子甲网眼细密,防护性能相对单层编织结构大大提高。

双层结构锁子甲双层结构锁子甲

  锁子甲的优点很明显,铁环连接的锁甲不同于铁片穿缀的札甲,纺织品式的编织结构使得穿着者穿着更为舒适,同等重量下,能够防护更多的面积,而且透气性良好,打理保养简便。

  但舒适轻便的另一面就是防御力不足。根据欧洲铠甲研究者的复原试验推算,击破锁子甲所需要的动能焦耳要小于札甲。总体上,锁子甲应对刀剑劈砍时效果较好,对待钝器效果最差,对抗锐器穿刺的防御效果也不理想。

  当然,如果锁子甲的铁环越小,甲面越是致密,防护效果越好。但这样也就失去了锁子甲轻便舒适的优点,而且防御力依然比不过札甲。因此,虽然锁子甲在唐代就被列入十三甲式之一,但装备量并不多。

  但是,在当时的吐蕃地区,锁子甲反而得到了大规模应用。吐蕃在唐时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政权,吐谷浑部控制区也曾经深入于阗和今天的克什米尔,获得锁子甲的途径相对中原要便利的多。唐代《通典。吐蕃传》中记载藏兵“人马俱披锁子甲,其制甚精,周体皆遍,唯开两眼,非劲弓利刃所能之伤也。”在宋代,著名的吐蕃青唐甲中也包含有锁子甲样式。这种铠甲对藏区的影响是那么深远,以至于直到西藏解放前,活化石一般的藏军依然时常披着锁子甲出现在相机镜头中。

身披锁子甲的藏军画像身披锁子甲的藏军画像

  在元代,蒙古骑兵横扫欧亚大陆。在这个过程中元军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大量锁子甲,并将之应用到皮甲、札甲上作为防护组件。于是元代成为中国锁子甲的大发展时期。甚至在当时的民间,锁子甲也变得广为人知,在元曲中“锁子甲”一词经常出现。

  明代甲胄因为深受蒙元影响,并且掌握了四孔拉丝机技术,明军开始大规模生产并装备锁子甲,据明《武编》记载,当时明军“各边军士役战,身荷锁甲战裙,臂遮等物,共重45斤。”这些锁子甲不同于西方那种套头式样,而是如中式札甲般被分为披膊、前开对襟式身甲、下裙三大部分。同蒙古军一样,明代锁子甲往往与札甲相结合被制成复合甲。

明军队襟锁子甲,应该还配有分体式锁子下裙明军队襟锁子甲,应该还配有分体式锁子下裙

  后金刚刚崛起时,后金军各牛录的正丁余丁就通过缴获与包衣自制,装备了大量锁子甲。满清入关后,锁子甲与棉甲就一起成为清军主要甲胄样式。在《清会典》中,清军铠甲共有明甲、暗甲、棉甲、铁甲四种形制,里面那个铁甲正是专指锁子甲。其款式形同满人马褂,前开对襟小圆领,袖口为马蹄袖样式以便遮护手背,为护军营专用。

  为了轻便减重,清代锁甲还发展出了另一种简化版本——“铁网甲”。相对于正规锁子甲,它最大特点就是眼稀、环细、质轻、价低。此甲柔性相当出色,可与衣物合为一体,咋看确实犹如一张铁网蒙在穿着者身上。在清代紫光阁二十五功臣像中,有三位均穿着相同制式的铁网甲,可以推断此甲在清军中装备数量不小。

  清代铁网甲,实际上也是锁子甲,但是比常规锁子甲编织方式简单、重量轻、防护力差一些。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