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欧洲怎么打仗 以铁的纪律保障“排队枪毙”

2016年04月22日 13:47 综合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排队枪毙”的时代:燧发枪、刺刀、铁的纪律称王战场

  彩色版画,描绘1864 年5 月6 日,美国弗吉尼亚荒野会战中,将军格兰特和罗伯特·李所指挥的双方军队用“排队枪毙”方式对战的场面

  隧发枪+刺刀彻底淘汰长矛

  三十年战争结束后的大半个世纪里,欧洲的线条战术日趋成熟。骑兵的比例从原先占军队将近一半下降到了1/4,步兵成为战场上的“王后”。步兵中,长矛兵的比例不断下降,火枪手的比例在不断上升。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引入战争中,莫里茨和古斯塔夫都用轻便望远镜指挥战斗,军事制图学受到重视,盔甲逐渐消失,对士兵的制度化训练和军官的正规教育都开始出现。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17世纪后期重商主义的出现,中央集权国家的军队在规模上都大幅度扩大,古斯塔夫国王时代,瑞典只有3万多常备军,其他国家军队人数略多一点,但到了17世纪末期,法国的路易十四已经有40万军队,其中10万人是野战军。此时,现代军队的基本要素都逐渐齐备——标准的军服、正规化的军衔,健全的规章制度和惩戒条例,专业的后勤和供给机构,武器的标准化、制式化。1675年,黎塞留主政时代的法国军队第一次颁布了军衔等级表,明确规定了各级军衔的特权和晋升要求,授予军衔时间的早晚确定指挥权的原则也得到了确立,各国纷纷仿效法国的军衔制度,现代欧洲各国军衔词汇的词源多出自法语,正是这一历史的遗迹。法国军事制度的一系列改革,将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法军造就为欧洲最强大的军队。

“排队枪毙”的时代:燧发枪、刺刀、铁的纪律称王战场约作于17世纪的油画,描绘奥兰治- 拿骚王室的王子们,前排骑马者左一为莫里茨亲王

  火枪还在不断改良,17世纪后期最重要的发明是燧发枪的出现。燧发枪以燧石撞击钢铁产生的火花引燃火药,比老式手工安装引信再点燃火门要可靠得多。虽然火药还会受潮,但击发装置受恶劣天气影响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燧发枪大幅度提高了射击稳定性,同时子弹进一步变小,使用更加轻便,每磅子弹由12发增至16-24发,每名士兵通常携带25发。燧发枪的射击成功率能达到80%,训练有素的射手每分钟能有效装填、射击两次,火绳枪和滑膛枪被迅速淘汰。

  燧发枪出现后,阻碍火枪手主宰步兵的最大战术障碍,是面临骑兵攻击时,火枪手还需要长矛兵的护卫。17世纪后期,有人想到了解决办法,发明出可以塞进枪筒的刺刀,这样火枪手也能临时客串长矛兵。但这么干就出现两难式的选择,骑兵逼近时,如果火枪手最后一次齐射没能打退骑兵,就可能面临不能及时装上刺刀的风险;但是提前上刺刀,就放弃了火枪发扬火力的机会。直到17世纪90年代,在刺刀出现大约一代人以后,插座式刺刀的发明解决了这个难题。插座式刺刀据说由法国的沃邦元帅最先引入法军,能固定在火枪头部,既不妨碍火枪射击,还能有效起到旧式长矛的作用,长矛兵彻底失去了在战场上存在的必要,1700年以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战场上,长矛兵这个古老兵种已经消失,欧洲军队普遍装备了燧发枪。燧发枪比旧式火绳枪和滑膛枪都要复杂昂贵,每支枪必须按照标准尺寸精心制造,才能装上制式的刺刀。

“排队枪毙”的时代:燧发枪、刺刀、铁的纪律称王战场布朗·贝斯燧发枪,英式陆战型。出现后在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成为欧洲大多数国家步兵基本武器
  
“排队枪毙”的时代:燧发枪、刺刀、铁的纪律称王战场(上)约18世纪末,火枪使用的插座式刺刀;(下)约17世纪中叶,进枪筒式刺刀

   1703年,布朗·贝斯燧发枪出现,很快成为此后近一个半世纪里欧洲大多数国家步兵的基本武器。这种枪口径0.73英寸,在40码距离上可以命中1平方英尺大小范围内的目标,距离越远,精度越差。18世纪末期,普鲁士军队曾用装备燧发枪的步兵进行过试验,架起一面宽100英尺、高6英尺的帆布,作为模拟敌军的目标,然后一个步兵营在不同射程对其进行齐射。距离225码时,命中率只有25%,150码时提高到40%,75码时命中率达到60%,每名有经验的军官都明白一个道理,交战中开火距离越近,杀伤力才越大。很多线条战术时代看起来彬彬有礼、极具绅士风度的“战场佳话”,实则是这一基本战术原则的体现。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1745年英法两军在丰特努瓦战役中相遇,排列好队形的法军看到英国禁卫军不断接近后,指挥官大声呼唤英军指挥官查尔斯·海男爵,请求他们先开火。男爵极其谦恭地说:“不,先生,我们从来不会先开火,你们先请!”英军继续缓步向前,直到最后逼法军子弹齐发。当法军完成齐射正在装填子弹时,英军不顾同伴死伤继续前进到距离法军只有30步的距离,才停下脚步开枪,瞬间就打死打伤法军19名军官和600名士兵,剩下的人迅速崩溃了。

   腓特烈大帝与线条战术的巅峰

   18世纪线条战术时代,步兵战术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找到一种适合使用燧发枪和刺刀的作战形式,并解决队形快速变换问题。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对军队编制体制和线条战术进行了无人能比的改革。腓特烈的父亲威廉国王,率先将传统的步兵横队减为3列,并排列得更紧密,还将早已在骑兵手枪中应用的铁质推弹杆引入步兵,代替了传统易折断的木质推弹杆——线条战术时代军人们之所以必须直挺挺站立着承受敌军子弹,就是因为无论火绳枪还是燧发枪,必须从枪口装弹,再用推弹杆将子弹推进枪膛,卧倒或以其他动作躲避的话,将无法装弹。“以铁代木”这个不起眼的发明,有效提高了装弹速度,严格训练的普鲁士士兵每分钟能发射5发子弹,大大快于欧洲其他国家平均2发的射速。

“排队枪毙”的时代:燧发枪、刺刀、铁的纪律称王战场画作,1741年4月,在莫尔维茨会战中,普鲁士步兵凭借良好的素质扭转战局,击败奥地利军队

   普鲁士军队是通过强制服兵役招来的。普鲁士由很多州组成,每州负责征召一个团(步兵团有5000人,骑兵团有1800匹战马),并有能力为这个团提供三次补充。每个男孩出生后,负责洗礼的地方牧师必须向当局报告并登记,男丁在18到40岁期间必须随时听从军队的征调,免于当兵的只有独生子、寡妇的儿子、手工业者、神学院学生或有一大家人需要供养的农夫。腓特烈对强征来的士兵所组成军队的勇气、忠诚或团队精神不抱幻想,他认为,单个士兵、独立的小分队或没有军官监督的部队都是不可靠的。只有严格的纪律和持续不断的操练,才能把军队变为具有统一思想和意志的工具,从而能使腓特烈大帝充分施展他的统帅艺术。

   腓特烈继承了自从古斯塔夫国王以来一系列军事革命的成果,他对战术最大的贡献是对军队施行严格的纪律和操练。当时大多数欧洲军队都是按照每分钟75步、每步75厘米的缓慢节奏训练行进的。距敌100步时,三列步兵开始依次交替齐射、后退装弹、再次齐射。由于减少了列数缩短了间距,普鲁士军队的横队能很容易变换成行军的纵队,纵队宽度恰好是普通道路的宽窄。

“排队枪毙”的时代:燧发枪、刺刀、铁的纪律称王战场腓特烈大帝

   在开战前,普军以连为单位的纵队行进,到达战场上再立定转向或行进间转向,队列变为射击时的横队。阅兵场上不断操练的队列训练和队形变化,就是战场上实际用到的战术队形和动作。战场上任何人没有命令不得做任何规定外的动作,即便取得胜利的部队也必须保持队形,而不能擅自追击被击溃的敌军。否则,队形散乱的军队无法保持火力,很容易陷入危境。1745年腓特烈大帝下令:“如果一名士兵在战斗中左顾右盼或擅自离开队形,他身后的军士就有权用刺刀将其当场击杀。”这就是腓特烈强调刻板的纪律和不断操练的原因。腓特烈大帝在1752年写道:“除非在和平时期对每名士兵在战时必须做到的事进行严格训练,否则他们只是一些徒有其名而不知如何打仗的士兵。”

   18世纪初,法国军队还是欧洲组织最完美的军队。到1740年腓特烈登基时,普鲁士的人口在欧洲各国中只排第12位,常备军却有8万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法国和奥地利,人口10倍于普鲁士,但军队分别只有16万和10万。腓特烈将自己的军队锤炼成线条战术时代最精良的一支军队。到七年战争时,法军在作战中面对普鲁士军队,再未赢得一次决定性胜利。1757年,普鲁士军队在罗斯巴赫打败了人数远多于普军的法军,年底在洛伊腾再次以寡击众打败奥地利军队,两场胜利奠定了腓特烈在世界军事史中的地位,并对当时整个欧洲军界产生极大影响。各国开始对普鲁士这个偏僻、贫穷且人口稀少的德意志小邦国刮目相看,纷纷仿效普鲁士的做法,很多外国军官云集于波茨坦,学习普鲁士的训练模式和战术,并回国应用于本国军队。

   腓特烈把线条战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他的继承者却没有什么雄才大略,看不出有何必要对腓特烈式的“精兵”加以改革。这注定了几十年后,普鲁士军队的桂冠在耶拿这个地方,被拿破仑踩得粉碎。(作者:国家人文历史 阎滨)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