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专家:特朗普在走钢丝 中国是他手上的伞

中国专家:特朗普在走钢丝 中国是他手上的伞
2020年04月07日 08:21 观察者网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美国当地时间4月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发起,多个学科的百位中国学者自发以民间身份,在国际知名期刊《外交学人》(Diplomat)上刊发《致美国社会的一封信》,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呼吁全球团结合作,并回应了欧美舆论中甩锅中国的论调。

  很快,这封信得到了全球11国政要学者的回应。4月3日,95名美国学者及前政要,通过美国智库亚洲协会中美关系中心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21世纪中国研究中心,发表《拯救来自美国、中国和全球的生命》的声明,回应中国学者的“百人信”。

  对此,观察者网专访百人信协调发起人王文院长,请他谈谈这封信的前因后果,以及中美两国的合作和分歧。

  百位中国学者在国际知名期刊《外交学人》(Diplomat)上刊发《致美国社会的一封信》

  [采访/观察者网 武守哲]

  观察者网:王文院长您好,由您倡议协调的《百名中国学者致美国各界人士的公开信》,呼吁全球团结,受到了国内外的巨大关注。中国外交部高度肯定,20多国政要名流的支持响应,此后美国近百名学者也发表了公开信。您可否再稍微具体谈一下这封公开信的前前后后?美国的主流大型媒体很多,为何选择了《外交学人》(The Diplomat)?

  王文:这封公开信是北京时间4月2日午夜由知名国际期刊《外交学人》刊登。3日凌晨1点,环球网翻译后传至国内。此后,引起了全球响应。作为信的倡议协调人,我首先想说的就是感恩。感谢各方面的支持,也感谢这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这些“书生”有了些许的用武之地。

  大概是3月中旬,我和一位外交官深聊。当时美国确诊病例还不到1万例,但美国一些政客和媒体已开始甩锅中国。这位外交官感叹,中国外交部门孤单无援,我顺口说,“其实学者也可有所作为啊!”于是,有了百人信的想法。可以说,是外交实践的一线困惑首先给了我这个灵感。

  然后我找了不少学者商量,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达巍教授、姚云竹少将、陈东晓院长等许多师友,为这封信的起草提供了非常充足的理论依据。其实整个过程产生了一些争论,如写给谁?给特朗普,还是给美国政府?或美国社会?是批评,还是呼吁加强合作?写了以后发在哪里?国际上会有怎样的效果?国内会怎么看?会不会给中国外交帮倒忙?从最终的效果看,中国学者是理性的、客观的、平和的集体智慧,是能为中国话语权提升与中外合作发挥作用的。

  其次是感恩许多学者同行的信任。我刻意选择了横跨十多个学科的学者朋友,他们来自中国东南西北20多个省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大家一听倡议,很快就回复全力支持。不到两天,一百名学者就达成了巨大共识。大家认为,是时候向全世界发出中国的理性声音,可见,中国知识精英共有的人文关怀、世界意识。

  此前,我曾找过几位美国学者,希望能够一起倡议,但未果。信写出来,想登在美国智库的网站上,也被婉拒。我找了几家美国主流媒体负责人,仅有一家说考虑,但最后也婉拒。此后,我找了《外交学人》,总编辑蒂耶兹(Shannon Tiezzi)很率快地答应。但我一直在找合适的时机,蒂耶兹也不断催促,也鼓励我说,“这是疫情期国际知识界的一个重要时刻”。

  综上所述,我个人就像是一根针线,把外交实践的困惑、学者师友的思想、国际抗疫的舆情需求等几个共振的因素串在了一起。其实,还是大家的功劳。正如4月3日下午,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司长在记者会说的:“现在需要更多这机关报的理性、冷静、正面、积极的声音”,我也期待类似的声音能够更多。

  观察者网:其实公开信这种方式在西方运用的比较多,去年7月中美贸易战期间,美国国内两派也曾发表过针对中国的公开信。这次您也选择公开信这种方式,是不是有用西方的方式回击西方的意思在?

  王文:我认为,中国人不必用西方那套方式去回应西方。西方哲学的逻辑通常是两分法,非黑即白,是利益群体分割与统合。2019年夏天美国学者的那两份对中国的公开信,一个相对鸽派,一个相对偏鹰派,折射了美国对华看法的分裂。他们既形成不了对中国统一的策略,也无法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反而撕裂了本国。中国文化中的和谐思维与包容理念,更有力量化敌为友。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焦虑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此时不必硬碰硬的拳击方式去回应。对他们的一些刁难、甩锅、抱怨、抹黑等手段,中国人可以有更多地讲求技巧与方法。

  相比之下,中国学者“百人信”的所有观点,应该视为中国知识精英甚至是老百姓的最大公约数。我们希望以德服人,以理服人,既要以这种方式跟西方人讲述原委,避免打口水战,也希望一旦信件内容传回国内之后,也可以聚合中国社会最大程度的共识,这样才能发挥公开信的双向作用,而不是“双刃剑”。从近日的反馈看,无论是中美双方的学者,还是国际社会,总体上都是正面的。

  观察者网:中文版在观察者网刊出之后,反响也非常强烈,读者多是支持的。不少媒体也转载,估计应有数千万的阅读量。但也有一些人质疑这种方式的有效性。您怎么看这种质疑,这封公开信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王文:中国人目前在海外的声音还非常弱,话语权不强。相比于海外的需求,中国人的话语供给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中外话语的“逆差”现象也较明显,尤其是美国一流学者在中国的影响力,远远强于中国学者在美国的影响力。美国一流媒体、知名学者关于中国的言论,基本上很快就会翻译成中文,而中国媒体、学者的声音基本上美国人听不到。特朗普的话在中国国内传播很广,但中国政府的声音在美国的传播却常会刻意地被他们屏蔽。

  从这个角度看,目前的海外传播仍处在“量”的阶段,首先是要发声,其次再问有没有预期的效果。我认为,这封公开信哪怕对方只有1个美国人看到,也是聊胜于无。当然,目前从很多美国和国际朋友收到的反馈看,至少他们是听到了,有的也听进去了。整体的效果要远远大于我此前预期,是可以把中国知识界的理性、平和、客观和人类关怀的形象展现出去的。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知识界应该有主动塑造美国社会的雄心与原生动力。在对美传播上,不必做什么事情都首先想有没有效果,而是先做起来,做了才会有效果;越多人去做,越会有积极效果。

  观察者网:您也了解到,现在对美国援助上,网上也是有两种声音,有人认为疫情是全球灾难,中国应该秉持人道精神援助美国,中美协作也有利于未来两国关系改善,也有人认为美国是一个言而无信、出尔反尔的国家,中国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性。您怎么看这两种观点,新冠疫情能否成为中美关系的一个转折点?

  王文:两类看法都有一定道理,并不一定矛盾。我曾写过多篇文章,批评美国的外交,其言而无信、出尔反尔,中国人当然应该警惕,具有底线思维;但另外一方面,新冠疫情是百年来最大的一次公共卫生危机,此时的助人就是助己,帮助美国也是帮助中国人自己。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完蛋了,中国至少现在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从这个角度看,对美博弈须要有“两手”,对美国外交的一些行为持警惕态度,该批评的批评,该斗争的斗争,但斗争仍是为了两国合作,而合作是有助于彼此的。对美国相救,首先不是美国,而是美国人;不是哪个国家的人,而首先是人。救人为什么要先讲国别呢?我们首先应展现的是,中国人的世界情怀和人文关怀。

  新冠疫情是否成为中美关系的转折点,还很难说。但诚如我此前文章所说,美国虽然仍很重要,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在下降。中美关系不只是取决于美国,还取决于中国。这次新冠疫情对中国人的人生价值、社会成熟度、家国情怀、全球抱负都有巨大的促动。中国人应抓住“后疫情时代”的机遇,着想于布局全球,塑造新型的国际环境。这并不一定是像美国那样去领导世界,而是为了塑造一个更有助于中华复兴的“后疫情时代”国际环境,中国人应该有这个谋略与设想。布局得越好,中美关系变坏的可能性就会更小。

  观察者网:我们也知道,抹黑中国对面临选举压力的特朗普来说是有利的,但美国疫情又在不断加重,在短期内就成为全球确诊人数最多的国家,所以未来特朗普政府会选择和中国握手言和吗?他改口不称“中国病毒”,是不是一个信号?美国继续忘恩负义怎么办?

  王文:我相信,随着美国疫情的逐渐严重,特朗普短期内肯定会和中国握手言和的。他离不开中国。中国对美国具有不可或缺性的。他改口不提“中国病毒”,肯定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4月3日,美国驻华大使馆公开发信,“感谢中国”。这些都是不错的信号。事实上,特朗普不像国务卿蓬佩奥,他始终都对外宣称“我与习主席是好朋友”、“我们与中国的关系很好”,其实是在给对华政策留有余地。

  在这个背景,中国不妨主动向美国示好。目前一些企业家对美国捐赠了不少医疗物资,其实正是此意。如那句话“you go low, I go high”(你卑劣,我高尚)所说,最终人类进步须依靠真善美的正能量来推动,中国人须有这样的自信与豁达。当然,中国也须有底线思维,做好最坏的准备。

  所以我建议那些不喜欢美国的朋友再想一想,时代变得真快啊。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人权且有底气说句“同舟共济”,现在却基本上是中国一边倒地捐赠美国。(当然,中国疫情爆发初期,一些美国企业也做过一些捐赠)我曾在《美国世纪(1941-2020》一文中讲过,美国未来可能不再是全球唯一超级大国,可能会沦为一个区域强国。中国当然无意取代美国,但中国已经比过去强了,我们的内心也应更强大一些。

  观察者网:新冠疫情以来,中美至今在政府层面上没有合作。您和美国政界、学界多有接触,从您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美国政界、学界有没有较为强烈的呼声传达过来,认为中美和全世界应该及时抛弃对华偏见和无端指责,联手抗疫?

  王文:中国“百人信”刊发后的一天,美国前高官、学者也写了一个“百人信”。这封信的人物多有来头,也在呼唤中美合作。不同的只是,信中的内容还是不大气,先贬损中国前期抗疫的透明度,再讲述中美合作的重要意义。当然,咱们应该理解,美国毕竟是曾经的超级大国,也是要面子的,就好比交往中实力最强的一个人,现在有困难,自身又尚存实力,让他低头来求,这种可能性也是奢望。

  美国尽管呈衰弱之势,但仍不容小靓。我甚至不谙用最坏的恶意来揣测当下的白宫策略与资本主义逻辑:

  第一,疫情蔓延,即便最终在美国死了10万、20万,可能多是穷人,对拥有良好医疗设施、自我隔离较好的富人,肯定是冲击较少。

  第二,看着特朗普天天开新闻发布会,傲然像一个“英雄”,带领全美抗疫,支持率居高不下。

  第三,特朗普在国内把这次疫情蔓延的责任推给民主党,大谈是奥巴马时期留下的烂摊子,抗疫时又遇到民主党占主流的众议院的阻碍;对外则让蓬佩奥释放“甩锅”中国的言论,以满足美国反华主义、民粹主义者的心愿。

  更重要的是第四点,给美国企业营造危机感,大谈美国连口罩、呼吸机都不能自己,强迫制造业回归美国,让美国工业“独立自主”。

  从这个逻辑看,中国社会对美国应放平预期。中国捐赠美国,力所能及地帮助美国抗“疫”,首先是我们坦诚、自信、善意的对外表达,是我们对得起自己作为“人”、作为“中国人”的良心与本性。

  观察者网:感染人数暴涨、股市崩盘熔断、失业人数骤增……然而,根据权威民调显示,特朗普的执政支持率达到其执政以来的最高点。如何解读疫情不断恶化之下,特朗普支持率反而不断走高这一现象?是不是因为抗疫成了两党的政治正确,无法指责特朗普?

  王文: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大灾难面前,人人都希望有一个能负责的人。哪怕这个人本身能力很差,但他愿意负责任,且他处在负责任的位置上。这是人之常情。美国人愿意通过这样一个民调高升给予他鼓励,希望他能够更加给力一点。所以,我认为,这种民意调查的支持率的攀升与其说是对他工作的肯定,不如说是给予他的鼓励、也可以说是压力。这是大灾大难面前的人性惯性。

  作为少数几位2016年预测成功特朗普能当选的中国学者,我认为,中国舆论不必过于看中、在意特朗普近期支持率不断走高的现象。他是否能维持这个支持率和获得2020年选举,还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抗“疫”首先是重大的指标。若真造成10万、20万甚至更多人的死亡,他在处理对华关系、对国内民主党关系上又出现失误,那么,他非但不能连任,反而有可能会遭到国内政敌的清算。形象地讲,特朗普像在走钢丝,中国是他手上的伞,脚下则是鳄鱼潭。

  观察者网:这封公开信的主旨在于呼吁“所有国家团结起来,真诚合作,全力应对人类健康的共同敌人”。但这次面对疫情,无论是东西之间,还是西方内部,始终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反而是诋毁和抹黑居多。是否可以说,突发的新冠疫情只是一个导火索,这种局面从美国推动保守主义和反全球化浪潮后就已经埋下伏笔?新冠疫情对未来的国际格局会造成什么影响?

  王文:人类很多时候都在灾难后反思前行,进步永远不是线性。目前全球有效合作机制的缺乏,主要是长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化到了必须调试与改革、转型的重大时刻。这次疫情的合作瓶颈恰恰证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全球治理改革过渡期已终结,新的全球治理时代正在到来。

  短期内,全球化休克,会造成保守主义和反全球化浪潮的反扑。目前跨境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都出现了巨大的休克现象。但中长期看,这次疫情让全世界都重新认识病毒作为人类公敌的致命性。相比于国家博弈、战争、经济危机,病毒的危害更大。实际上,1万年的文明史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只是人们过去没有重视、认可和接受这个道理,比如,被称为“极端年代”的20世纪,人类因战争死亡约1亿人,但因为传染病死亡却高达14亿。

  如果说这次新冠疫情对未来的国际格局有什么影响的话,我希望是是对当今人类的一次巨大的思想、文化和现代文明理念的革新。这种更新或者革新对未来国际格局的影响和重新塑造是不可限量的。作为智库学者,我们仍在继续在追踪思考中。不过,至少新冠疫情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节点,这是毋庸置疑的。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