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了5个亿就跑路?美国为以色列退出教科文组织

2017年10月13日 09:33 环球时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就在昨天晚上,一则美国的突发新闻吸引了很多中国人的注意了:美国国务院正式宣布,美国决定正式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个旨在负责促进全球在教育、科学、文化以及世界和平方面进行合作的重要国际机构。

  不过,由于昨晚的最初的报道大多只提到了美国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5亿美元的会费,导致很多人都以为美国的举动只是因为还不起钱而耍赖,更有中国网络上的“美粉”急着为美国辩护,说中国媒体是在歪曲事实,抹黑美国。

  那么,耿直哥现在就告诉大家事情的真相——只不过这真相比欠债不还,还要让人无语……

  不过首先呢,耿直哥得先告诉大家一件事:按照美国国务院自己的官方说法,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核心理由中确实包括“还不起钱”这个问题。

  其国务院官网上原话是“concerns with mounting arrears at UNESCO”,翻译成中文就是“对拖欠教科文组织的费用在不断增加感到担忧”。

  所以,中国国内的“美粉”还是要学会和爱豆“步调统一”,可别胡乱洗地呢。

  接下来则是重点了:其实美国这次退出联合国教课文组织,除了欠债的问题,一个更主要的缘由是美国政府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以色列太不公平”,经常做出“反以色列”(anti-Israel)的决定。

  所以,除了美国,以色列这次也宣布将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了……

  可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一个推动各国合作的组织,怎么就“反以色列”了呢?

  说来也很荒唐,耿直哥相信大家们应该多少都听说过巴勒斯坦这个以色列的[死敌]吧?

  简单说说历史吧:话说上世纪中叶,犹太人为了创建属于自己的国家,来到了他们的圣城耶路撒冷所在的一片土地,名为巴勒斯坦。犹太人认为这片土地是上帝“许诺”给他们的,因此要在这里建国。可彼时这片土地上的居民主要都是人家阿拉伯人,于是双方为了抢地盘就这么打了起来。

  后来联合国介入说,你们双方不妨都在这片土地建立自己的国家,但阿拉伯世界并不愿意让出他们的“家园”,便又和犹太人建立的以色列打了多年的仗,可最终的结果却是以色列把原本阿拉伯人应该拥有的那部分土地也都给吞并了……

  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并没有放弃建国的理想,一直在抵抗以色列的占领,并于1988年宣布建国。如今,这个巴勒斯坦国已经得到包括咱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的承认。但以色列却强烈地反对巴勒斯坦建国,而以色列在全世界最重要的盟友美国以及美国的一些盟友(比如部分北约国家、澳大利亚、日本等),出于自身利益和地缘政治的考量,也就从来都没有承认过巴勒斯坦的“国家”身份。

  ▲图中绿色的国家为承认巴勒斯坦“国家”身份的国家,占全世界大多数;而灰色则代表不承认,占极少数

  因此,我们可想而知,任何承认或能够增加巴勒斯坦国际地位的做法,也就自然会遭到以色列和美国的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反以色列”了。

  可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却偏偏就在干承认和接纳巴勒斯坦的事情,不仅于2011年把巴勒斯坦纳入成员国(当时以色列和美国就强烈反对,还威胁不再缴会费),而且之后还多次“冒犯”以色列和美国,把巴勒斯坦境内的不少名胜古迹列为了“巴勒斯坦的世界遗产”。

  其中最近的一次发生在今年7月,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巴勒斯坦的千年古城列为了巴勒斯坦的世界遗产,这也直接导致以色列和美国的又一次气炸,并为如今美国和以色列的退出埋下了伏笔……

  但有西方媒体认为,真正“压垮”美国和以色列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在目前进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选举中,美国和以色列希望扶持的法国总统前文化顾问阿祖莱在票数上已经落后于来自于曾任卡塔尔文化部长的阿齐兹·卡瓦里。以色列和美国认为这个来自卡塔尔这个阿拉伯国家的候选人,必定不会像法国人那样对以色列亲善,因此两国最终选择了直接“退群”。

  而且以色列和美国还在临走时又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加了一条“罪状”:总干事选举不透明,有“黑幕”。

  不过两位上述提及的总干事候选人却似乎并不认为有黑幕。昨天阿齐兹·卡瓦里还在社交网站贴出了下面这张他与阿祖莱的合影,互祝对方好运呢……

  所以,读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明白这美国真正的无赖之处了吧:为了捍卫以色列这个他们在中东最重要盟友的利益,不惜打压和排挤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认可的巴勒斯坦,而如今眼瞅着自己和以色列的做法不得人心后,又干脆耍赖直接退出联合国重要的教科文组织,而且还欠着一屁股债不还了……

  更虚伪和双标的是,这美国一边为了以色列的利益而打压一个得到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承认的国家,一边却在暗中资助和煽动我们中国的分裂势力,比如“台独”这个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根本不认的东西。

  所以,以后如果还有谁告诉你美国是世界民主自由的灯塔和希望时,你大可以把巴勒斯坦问题直接砸在此人脸上。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