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俄能源贸易或用本币结算 能否撼动美国金融霸权

中俄能源贸易或用本币结算 能否撼动美国金融霸权
2018年02月23日 10:28 环球网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冰层融化带来的是机遇还是挑战?不仅北极国家之间对此有着不同的回答,即使是北极国家内部,如中央和地方之间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何搞好与北极国家的开发合作,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

  矛盾多而复杂

  俄罗斯媒体近日传来消息,来自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和来自中国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科学家正在开发世界上首个用于北极地区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冰下通信技术。这被认为是开发北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实俄罗斯方面一直认为冰层融化增加了北极资源的可采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巩固俄罗斯作为世界能源大国的地位。

  但是,同样资源丰富的加拿大则认为冰层融化将增加开采、航运等活动,对加拿大的北极西北航道水域主权主张和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北极开发挑战大于机遇。

  格陵兰自治政府认为其北极矿物资源的开发将有助于增加居民收入,减少对丹麦的经济依赖,提高自治政府的自主能力。而丹麦中央政府则认为格陵兰资源开发将增加格陵兰的经济独立性,助长分离主义倾向,对丹麦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安全构成挑战。

  因此,虽然北极地区的资源开发是一种经济决策,但资源开发以外的战略考量根本上影响了政策立场。域外国家在参与北极开发问题上,将有很大几率被当作一种政治筹码,陷入到北极国家之间,甚至北极国家内部的政治博弈中。正因如此,北极政治和经济是难以截然分开处理的。

  美国在北极国家中是特殊的。一方面它作为地区大国参与和运作北极事务;另一方面,更多的时候,它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看待和运作北极。美国因阿拉斯加而成为北极国家。阿拉斯加是美国的资源大省,可采油气储量占整个北极地区的20%,仅次于俄罗斯。此外,锌、铜、稀土等矿藏也很丰富,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离岸开采技术处于领先地位。

  但美国政府倾向于把阿拉斯加的离岸油气作为战略储备。与俄罗斯提高北极油气产量的政策相反(到2015年,俄北极地区的天然气产量已经占全国94%以上,原油产量占全国的16%),阿拉斯加油气产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全国产量占比从2000年的11%,下降到2015年的3%。油气收入的减少对于地方政府绝不是一个好消息。据报道,在奥巴马卸任前出台北极离岸禁止勘探石油令后,阿拉斯加一下子流失了数千个就业岗位。可以看出,中央和地方的这一矛盾在美国也是存在的。

  美国离间中俄

  美国不同于其他北极国家的特殊性在于其石油美元政策。美国并不在乎谁拥有多少石油,开采多少石油,美国在乎的是石油交易是否使用美元结算。

  由于俄罗斯北极油气储量占北极地区的52%,生产规模也变得相当巨大,对于世界油气市场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对于俄罗斯北极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中。中俄国家都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之间的能源贸易完全有可能用本币结算,构成美元的体外循环,从而影响其金融霸权。因此美国对中俄北极油气合作保持高度关注和警惕。

  阿拉斯加州的一位参议员曾说,美国不能看着俄罗斯和中国开展北极油气开发和航运合作而无动于衷。2017年,中国政府发表《“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把北极航道正式纳入“一带一路”的对接合作范围,实质性启动了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五通”工程。中国北极威胁论立刻从“中国北极资源饥渴论”“中国北极投资有害论”进化到“中国参与北极危害俄罗斯论”,目的就是想挑拨中俄在北极开发上的合作。

  比如,中国第八次北极考察开展北冰洋中央水域的科学调查,完成穿越中央航道,被一些美国媒体说成是“中国故意不走俄罗斯沿岸的北方海航道”,离间中俄北极合作之意显露无遗。其实在这个问题上玩小伎俩没有意义。放下焦虑心态,才是美国人实现自己北极利益的最佳做法。

  目前,特朗普政府已经有了一些务实的做法。例如承认白令海峡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地位,并提出双向分航道制,以提高船只航行安全;取消奥巴马政府的北极石油勘探禁令,给地方和国际参与美国北极开发提供机会。

  中国与北极的双赢

  总体上,美国的北极战略和北极开发受到其全球战略的影响较大,北极投入捉襟见肘,制定了不少北极战略、路线图,但真正付诸实施的很少,通常“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相反,俄罗斯务实得多,开发与保护并重,西方制裁在北极基本上被消解。北极航运发展势头良好,2017年达到了1000万吨的货运量。油气产量也迅速提升。北极交通基础设施和破冰船建设日新月异,在短短的10年里,俄罗斯北极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开发区。就区域GDP而言,阿拉斯加已被俄罗斯北极地区迎头赶上,北极首次出现了经济发展“双城记”,而不再是阿拉斯加单骑领先的格局。

  上个月,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本着“不越位”“不缺位”的立场,坚持尊重、合作、共赢、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开展北极考察,参与北极开发、利用和治理。这既是过去20年中国北极活动的真实写照,也是未来北极活动的政策指南。国际社会的确“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北极的发展对于中国是个机会,中国的发展和参与对于北极同样是个机会。对于北极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中国同样感同身受,准备好与北极国家一起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情况下,中国仍然坚守各项承诺,这对北极应对气候变化无疑是个巨大的贡献。

  伴随“一路北上”,对北极国家而言,中国的市场、资金、技术、基建能力是北极开发的一支积极的、可以依靠的力量。对于中国,应以开放、共赢的政策立场参与北极开发,开展务实合作。比如,加强沿海经济区战略对接,推进北极油气开发上下游一体化,鼓励俄罗斯、北欧的海运企业到中国开办北极航道运输服务,促进北极航港设施建设。

  过去的事实已经证明,中国的北极朋友圈伴随“中国北极威胁论”却变得越来越大,未来也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