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水下滑翔机打破国外封锁 用于南海调查等大项目

中国水下滑翔机打破国外封锁 用于南海调查等大项目
2018年02月03日 09:11 新浪综合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据微信公众号“天津大学”(ID:tianda1895)2月2日报道,1月26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大型纪录片《创新中国》第五集《空海》。海洋的幽暗深处,孕育着不为人知的生命。从制造“天宫”到化身“蛟龙”,中国人梦想飞向太空,也在努力探索深海。水下机器人如何迎击台风,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在这一集中,天津大学水下滑翔机“海燕”惊艳亮相(34分29秒至41分40秒),徐徐展现中国创造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在台风中心完成现场观测,获得台风过程中的海洋精细化参数信息的全过程。天大团队用科技成果讲述“创新”故事,展现转型与变迁造就的活力,展现新时代中国的自豪与信心。

  《创新中国》是一部讲述中国最新科技成就和创新精神的纪录片。全片共6集,内容包括《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潮起》。该记录片关注最前沿的科学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热点,聚焦信息技术、新型能源、中国制造、生命科学、航空航天与海洋探索等前沿领域,用鲜活的故事记录当下中国伟大的创新实践。

  在《空海》一集中出现的天津大学“海燕”——“混合驱动水下航行器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又名水下滑翔机,是一种基于精准浮力调控的无人航行器、潜水器。由于拥有国际先进的水下滑翔机一直是建成世界海洋强国重要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因此美国等国对该技术一直进行严密封锁。但“海燕”既打破了国外对我国技术封锁的壁垒,也扭转了我国在某些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

  “海燕”,器如其名,相比于传统无人无缆潜水器(AUV),可谓身轻体瘦。它融合了浮力驱动与螺旋桨推进技术,不但能实现和AUV一样的转弯、水平运动,且具备传统滑翔机剖面滑翔的能力(即进行“之”字形锯齿状运动)。无论在续航里程、下潜深度以及稳定性等诸多方面,“海燕”都不输于国外同类产品。  

  如今,“海燕”率先在我国海洋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方面“大显身手”。除了成功应用于“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监测、南海环境调查等国家重大工程和海洋国防建设事业,去年8月份,7台专门用于观测台风的“海燕”水下滑翔机组网协作配合,先后主动迎击“天鸽”和“帕卡”两大台风,是我国首次使用水下滑翔机获得台风现场的全过程温盐、海流数据,获得数百个观测剖面,结合同步开展的其他综合观测,这些资料将对台风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至台风逼近时,“海燕”们距离台风“天鸽”中心仅约十公里,实现了台风路过的全程观测。在观测过程中,自动优化并调整航路,在台风区开展高频次的剖面测量,获得台风下的海洋温盐、流速等参数信息。“海燕”在和台风搏斗了20多个小时后,成功带着数据返航,而此次参与观测的“海燕”水下滑翔机在台风中工作正常,未受破坏,表现出很强的可靠性与抗风浪能力。“我心里松了口气,我知道我们这些‘海燕’滑翔机真正经历了一次洗礼,在恶劣的海况条件下生存下来。”参与“海燕”项目研究的团队核心成员王延辉说。

  “打破国外垄断,我们的技术一直在不断地进步,并且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这是我们工作最大的乐趣和回报。”海燕”团队负责人、机械学院学院教授王树新说。团队已经把花费十年研究的“海燕”项目整体搬迁到了海洋国家实验室,在中国最高等级的海洋科研机构,继续从事海洋领域最前沿的科技研究。正像纪录片中所说,“‘海燕’又要出发了,此次目的地是更远、更深的大洋,它们将同国家实验室的其他科考队伍一起,描绘蓝色国土的样貌”。

  点击下方“原文链接”,即可观看《创新中国》第五集《空海》,追随天大“海燕”在台风中心完成现场观测的全过程。

  记者:靳莹

  底图来源:袁航

  责任编辑: 杨沄芃

中国滑翔机南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