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7战机加速退役 中国空军奏响“青春告别曲”

2017年09月30日 07:40 澎湃新闻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编者按]

  9月28日,国防部发言人吴谦大校正式宣布,歼-20战机已列装部队。

  或许是围绕歼-20的新闻与解读已足够多,或者是许多读者已经习惯于中国空军近年来的“突飞猛进”,这条消息并未如当年歼-20亮相时那般引人瞩目。

  但是,当我们将时间进度条回拉,哪怕只有20年,也会惊异于中国空军“触底反弹”的幅度——那时,歼-10原型机尚未首飞,歼-20更是刚刚立项,而共和国辽阔的领空,还要靠大批量的歼-7为中坚力量去守护……

  朱日和沙场点兵,中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员驾驶8架歼-10B战机,护卫空警-2000飞过阅兵场。旅长雷霄表示:“这是部队首次参加阅兵,也是改装以来首次执行重大任务。”

  雷霄的一句话似乎“轻描淡写”,并没什么值得特别推敲的地方——中国空军装备序列的改装近几年一直都在循序渐进的推进。然而,阅兵次日新华社即推出一条很值得推敲的消息——雷旅长率领的空军某旅,创造性完成了由最老旧机型直接跨越改装最先进机型的“抄底式”改装。

  换言之,当该旅于两年前停训所有“最老旧机型”歼-7后,部队没有采用常规的“以老带新”方式分批换装新机,也没有采用先装备歼-8改、歼-11或者歼-10A等更成熟的“次新”机型,再逐渐向新机过渡的稳妥路径,而是一次性整建制由二代机直接跨越换装当时国产战斗机武库中最新型的歼-10B。从两年后该旅被选中参加建军90周年大阅兵来看,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冒险决定显然是成功的。

  然而,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还是部队“整体换装最新机型”背后的强大驱动力。显然,中国空军近两年正在提高主战部队的装备更新速度,这既是中国周边空防形势的迫切需求所致,同时也意味着以歼-10及其改进型为代表的国产第三代战斗机(采用中标,下同)的产量与技术成熟度已经可以基本满足部队急迫的换装需求。

  在此情况下,曾经的中国空军王牌,现在的“最老旧机型”歼-7,恐怕离跟我们最后告别的日子是越来越近了。歼-20的正式服役,将与歼-7的离去一道,使中国空军步入成年,告别满载传奇、荣耀与坎坷的“青春”……

  歼-20与歼-16共同出镜,意味着成长中的中国空军终于弥合了数十年来与世界最先进空军的装备代差,步入成年。

  半世纪轮回

  一款战斗机可以持续生产多少年?在歼-7的“同辈”中,苏联版米格-21生产了30年,美国的F-4生产线维持了21年,歼-7则足足生产了半个世纪。冷战的终结,苏-27的引进都没能让歼-7生产线关闭——1964至2013,这本身就是个奇迹。

  按照新华网2013年5月31日的报道,中国根据米格-21战机仿制的歼-7已有近50年历史,其总产量已超过2400架,直到2013年还在出口。从很多方面讲,歼-7战斗机都是米格-21系列战斗机中最先进的机型。

  俄国人却并未对此感到不安,他们在1985年就停止了米格-21的生产。根据中国航空报2015年9月的报道,从那以后,经历7个改型、大批量的中国版米格-21被广泛出口到第三世界国家,并且这些国家中的大部分仍在使用这款战斗机。

  这张颇具年代感的照片,主角是巴基斯坦装备的歼-7战机。歼-7量产后,曾被出口至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十余个亚非国家,甚至美军也曾购买歼-7II来模拟假想敌部队。

  当歼-7于2013年停产时,实际上,中国空军早在之前两年就已经陆续将歼-7拿出一线作战部队。这并不令人意外,从2007年至2011年的短短4年里,中国现代化战斗机——歼-10、歼-11、苏-27、苏-30和歼-8F——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多,它们正在迅速替换多达2000架以上的歼-6和歼-7。

  众所周知,歼-5作为中国第一款国产喷气战斗机的历史地位无可动摇;歼-6不仅将中国空军带入了超声速时代,更是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功勋彪炳;歼-10则是中国空军触底反弹、奋起直追的标志;当然还有歼-20,它是中国空军的未来。因此,不像“六爷”2010年走时的轰轰烈烈,歼-7在相对沉默中迎来了改朝换代:中国空军的“歼-6情结”在歼-7身上少有痕迹,而公众与媒体则早已被歼-10、歼-20和歼31“饱和轰炸”。

  但是,我们仍有足够的理由向歼-7的背影致敬,它在最后时刻迎来了中国空军装备向第四代跨越的黎明,就好像50多年前中国飞行员看到米格-21的三角翼时心中升起的太阳……

  “歼-6万岁”

  1966年歼-7首飞,并陆续装备部队。当时的中国空军似乎是一支“大而无当”的部队,除了保留有上千架米格-15“比斯”外,仿制米格-17的歼-5自1956年投产后陆续生产了700多架,它们构成了当时中国空军的绝对主力。1964年,首批歼-6战斗机交付中国空军使用,之后大批量生产的歼-6迅速被填充进中国空军作战部队,国产型米格-19(即歼-6)也成为中国空军第一代超声速战斗机。

  然而,与同时期的美苏空军相比,歼-5和歼-6都完全过时了。美国海军早在1961年就开始装备2倍声速的第二代战斗机F-4“鬼怪”,两年后该型机又进入美国空军服役。苏联方面,同样2倍声速的米格-21“鱼窝”更是早在1958年就已入列,并很快成为苏联空军主力前线战斗机。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鬼怪”还是“鱼窝”,它们在设计时即考虑将空空导弹作为主要空战武器,“鬼怪”还配备了第一代机载火控雷达(1961年出现的米格-21PF也开始配备雷达);而当时中国空军哪怕是最新型的歼-6(即米格-19),都只装备了大口径航炮,且那个时期的歼-5和歼-6均没有安装火控雷达,自然也谈不上独立的夜间全天候防空能力。对当时的中国空军来说,空战装备仍停留在朝鲜战争时期。

  不过,事实证明经历过朝鲜空战淬炼的中国空军绝不是一支菜鸟部队——即便主战装备比美苏落后一代以上,其在面对严峻的国土防空形势时仍能较好的应对。从1954年至1966年的11年中,中国空军共击落美国和台湾当局飞机51架、击伤49架,战绩不俗。另外,越南战争中北越空军与美国空军的作战经验表明,如果有良好的地面引导与战术,米格-19在与F-4和F-105对抗时战绩并不差;而当时极不可靠的早期空空导弹,也经常让没有装备航炮的早期F-4飞行员陷入被米格追打的窘境。

  1967年4月24日,我空军航空兵某中队长宋义民驾驶歼-5以机炮击落一架比自身领先一代的美军F-4战斗机,创下辉煌战绩。1965年,F-4在与我海军航空兵歼-5战机的空战中还曾被击落一架,但是该机是被中方还是美方自己击落,还存在不同说法。

  作为对国土防空和越战经验的总结,最后一代“传统空战系统”米格-19在中国被寄予了太多的情感与期望,歼-6生产线满负荷运转让其很快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战斗机。在当时国内特殊气候的烘托下,在歼-6不断挑战极限般的空战胜利的刺激下,国内甚至喊出了“歼-6万岁”这样的口号,以至于空军有限的经费和资源被大量投入到一款短程前线战斗机的大规模生产中,使战略轰炸机、战斗轰炸机、远程精确制导弹药、预警机、电子战飞机,战略运输机,以及相关航电系统的研制被相对忽视——中国空军在朝鲜战争时期与美苏使用的是同代战斗机,但在战争结束十余年后反而变为落后一代;且在与强敌历经恶战后,仍然只是一支纯粹的近岸国土防空力量。

  唯一的选择

  歼-7的出现历经坎坷,中国引进、仿制、升级歼-7的过程几乎就是冷战时期中苏关系的缩影。上世纪70至80年代是歼-7的黄金岁月,中国将米格-21做到了极致,它不仅演化出庞大的歼-7家族,同时也成为后来歼-8的奠基石。

  庞大的歼-7家族,证明了中国空军与航空工业对其潜能的挖掘,而对歼-7的探索也在中国空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奋斗之路上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然而必须承认,歼-7家族始终未能给中国空军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在它扛起空中作战重任的年代,中国空军与美苏空军之间的差距仍然是整整一代,其国土防空的基本任务定位也没太大变化。我们在1979年跨越边境的自卫反击战中没有看到歼-7扬威异域;随后它作为装甲纵深突击的“遮阳伞”出现在1981年的华北大演习中;在3年后的国庆大阅兵中,我们又看到了被新闻通稿称作“可实施对地攻击”的歼-7——即便那有限且无精确制导的对地攻击能力几可忽略……显然,在冷战结束前新军事变革的大潮中,歼-7无法带领中国空军迈上新的台阶。

  那么,当时的中国空军到底需不需要歼-7?我们是否还有其他选择?

  受越南战场经验的影响,美国空军率先吹响了第三代战斗机研制的号角,苏联紧随其后。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引领下,冷战结束前的世界空军建设体现出远程化、精确化、体系化的新趋势。具备高机动性、大航程特点,携载精确制导弹药,在预警机和电子战机的支持下,通过数据链系统交联协同的作战模式开启了空中战场的新纪元。1972年美军轰炸清化和杜梅大桥,以及1982年的贝卡谷地空战已经展示出变革的能量。

  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中期,美苏空军都是中国空军的假想敌。1968年底苏联空军的米格-23战斗机正式投产,这是苏联第一款重型制空战斗机,作战半径、载弹量、航电与武器系统都比歼-7的原型米格-21有了大幅提升,其也迅速成为苏联空军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主力装备;美国的步子迈的更大,1974年两个完成战备的F-14A中队被部署到“企业”号航母上,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款三代战斗机形成战斗力。

  机型换装的同时,美苏两国的第二代空空导弹也完全颠覆了传统空战模式。经过改进的AIM-7M“麻雀”于1982年服役,其装有更先进的半主动导引头,是美国空军第一款可靠的超视距空空导弹;美国海军更是不惜血本,在F-14服役的同时就为其配备了装备主动雷达导引头的AIM-54“不死鸟”远程空空导弹;具备迎头攻击能力的新型AIM-9“响尾蛇”也大批装备部队。同一时期的苏联空军开始装备性能与美国产品相当的R-60近距格斗弹和R-27半主动雷达超视距弹。

  从越战末期的空战,以及1967年与1973年的两次中东战争来看,第二代高空高速战斗机结合新型空空导弹的组合已经显示出巨大的战场威力,更不必说第三代战机所具备的空中优势。如果70至80年代的中国国土防空压力仍然像之前10年那么大的话,即便中国飞行员再勇敢、技术再高超,歼-6重现曾让数亿国人振奋的辉煌战绩的难度也大大增加。

  1982年的贝卡谷地空战在空军战术发展上具备革命性意义。以色列空军不仅在短短6分钟内就彻底摧毁了叙利亚19个耗资巨大的防空导弹阵地,并在此后数次空战中取得了令人震惊的82:0的战绩(此成绩存在一定争议,但以军大胜毫无疑问)。此战证明了三代机在电子战飞机的配合下,面对二代机时具备的绝对优势。

  1966年首飞的歼-7非常及时地填补了中国空军的空白。考虑到当时国际国内环境,以及中国航空工业的技术能力,原本被寄予期望的大跃进式国产方案东风107和东风113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歼-7恐怕是中国空军在强大空防压力下唯一的选择了。

  不过历史却跟其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准备迎战强敌的歼-7发现,当自己真正开始担纲国土防空主力时,迎来的却是一段难得的平静:1969年美国停止援助台湾当局,同年10月26日我地空导弹部队在广西击落一架无人高空侦察机;至当年底,持续20多年的国土防空作战基本结束。歼-7没能赶上歼-6式的激情燃烧岁月,当歼-7及其改进型号开始大批量进入一线作战部队后,虽然也击落过无人侦察机,但真正开火实战的机会屈指可数。

  由于早期仿制阶段接收苏方资料不足,我国当时对米格-21的设计及相关技术吃的并不透,所以歼-7的70年代是在边改、边完善、边服役中度过的。当时的歼-7仍然没有火控雷达,虽然依靠测距仪等简易火控设备可以发射霹雳-2空空导弹,但这套武器系统却非常不成熟。霹雳-2只具备有限的尾追锁定能力,没有雷达的歼-7对空情的掌握仍然主要依靠地面引导和目视,这样的武器系统效能可想而知。

  1966年3月18日,在广西南宁上空,刚装备部队的歼-7就发射霹雳-2空空导弹击落一架美制“火蜂”无人机,这是霹雳-2的首个战果,也是歼-7采用空空导弹收获的首个战果。当时的霹雳-2还在研制之中,直接以实战进行试验,恐怕也是最好的试验方式了。不过该战例却并不具有典型意义,当时的导弹系统并不成熟,30毫米航炮才是这款2马赫战斗机真正有效的空战武器。

  (未完待续)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