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量子雷达远程探测 超越同类雷达探测极限

2017年06月19日 10:06 新浪军事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全所干部职工,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用智慧和汗水开创了14所发展新速度,夺取了一个个新的胜利。五年来的成就鼓舞人心,一个个重大项目的落地,一项项重点工程的推进,一次次科技创新的突破,一块块闪光奖牌的获得……宏伟蓝图已经绘就,进军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按照“五个一流”的发展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定信念、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勇往直前,努力把14所改革发展各项事业不断向前推进,为努力实现“国内卓越、世界一流”创新引领型子集团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

  砥砺奋进的五年——重大科技突破篇

  通讯员夏凌昊

  这些仍然新鲜感十足的画面,必将成为量子团队脑海中最经典的回忆:“风似刀割我的脸,等不到西海天际蔚蓝……”2015年,11月初,江南还是最美的金秋时节,大西北已经入冬,这首歌是冬日里海北高原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但对量子雷达团队成员来说,寒风没什么大不了的,更让他们焦急的是验收之前两个小时的突发停电。

  与其他外场的情况不同,近红外波段的量子探测属于14所新开创的领域,环境需求比较特殊,没有可靠的野外保障装备,也没有成熟的基地可以依托,因此从设备的供电、防护到人员的住宿、伙食都需要项目组从头安排,试验场地则要先与当地村民达成协议,从“斫榛莽、焚茅筏”开始,在一个小山头上开辟出一块空地。量子雷达试验设备主要供电来自于一个废弃小砖窑的电力线路,停电在平时也是家常便饭,项目组准备了小型发电机备用,但是就在验收之前,发电机也因故障停工了。

  量子雷达原理样机的验收只能在夜间进行,日落之后的海北高原更加寒冷,项目组把验收专家送往县城的宾馆休息,立即联系相关单位,并连夜在实验舱中整理设备,随时准备恢复试验。终于,在半夜12点左右,供电恢复了。凌晨6点的外场,寒冷、安静,量子雷达的发射端缓缓转动,20公里外的、50公里外的目标一一被探测到,随后,转台转向某角度,屏幕上显示在数百公里外的位置忽然检测出明显的信号,国内首台威力突破百公里量级的同类型雷达样机通过验收!

  验收过程中的小小波折,只是量子雷达团队外场工作中的一个小故事,几年来,这一团队从理论分析开始,通过深入的探索攻关,成功地研制了量子雷达远程探测样机,又克服了条件保障、高原缺氧等一系列困难,在青海湖畔完成了远程探测外场试验,得到验收专家的高度评价。在接下来的一年中,量子雷达团队采用杂散抑制技术,使得量子雷达能够在白天工作,且能跟踪慢速运动目标,并在青岛完成了日间海面环境下的远距离探测试验。

  为了能够适应未来战场的需要,雷达的灵敏度和精确度必须越来越高,但是自然规律的限制将使雷达技术的发展遇到瓶颈。微观自然界的规律由量子物理描述,而电磁场的量子起伏能够将极其微小的目标掩盖。为了能够在量子的世界发现、测量甚至识别极微弱的目标,充分利用量子资源进行探测将是雷达探测领域必将面临的问题。

  就在高原湖畔,我们量子雷达研究团队对量子雷达样机进行了远程探测试验,一举突破了同类雷达的探测极限,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层次的远程雷达探测。2016年,美国智库caps援引了我国量子雷达团队的研究进展,指出中国完成了量子雷达样机的远程试验走到了世界的前列。(来源:中电科14所)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