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称中国除造岛外在南海还有大动作 已获突破性进展

2017年06月01日 11:08 新华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5月6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海底拍摄的陡崖地貌。 新华社发(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现场指挥部提供)

 

  美媒关注中国在东海南海建观测网:强化维护海洋权益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5月30日刊登题为《中国似乎在建设海底观测网方面取得进展》的文章称,中国国家媒体此前报道称,中国政府批准了大型海底观测系统的建设计划,该系统或将覆盖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都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存在海上领土争端的地方。该计划的推进经过了深思熟虑,这意味着北京在亚太地区有争议海上空间的存在日益加强,同时开始对这些地区实施多方面控制。

  报道称,过去几年里,中国在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中国在这些地方与日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都存在领土争端)上越来越自信的行为引发了该地区和全世界的关注。虽然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中国在南中国海修建的人造岛上,但事实上,通过军事和民用基础设施等多种形式,北京大举投资这些海上土地——从跑道到气象预报再到早期预警系统——这有助于中国巩固其存在、将其控制正当化,从而让军事和民用设施的界限变得模糊。

  报道称,中国建设海底观测系统的想法已酝酿多年,但直到今年早些时候,中国国家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将和同济大学联手建造“长期观测网”,这个想法才引起广泛关注。这个网络所能提供的有关环境状况和海床活动的实时信息虽然可用于科学研究,但如同北京考虑建造的其他“双重功能”基础设施一样,它们显然也能够用于一些更具争议性的活动,比如资源开发,甚至是情报搜集。

  报道称,中国似乎正在建造这个系统方面不断进步。5月29日,香港《南华早报》援引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消息称,中央政府已经批准了这项总投资约20亿元人民币的计划,预计五年左右完成建设,同时中国还将在上海建设一个数据中心,对海底观测系统获取的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

  该系统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的科学研究和灾害预警水平,而且还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这与模糊民用和军事界限别无二致。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周怀阳说,系统建成以后,除了科学研究以外,还能对其他生产应用部门,像地矿、测绘或者海洋权益、国防安全,产生辐射作用。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