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将详解日本对华情报战:水井有多少水都清楚

2017年05月23日 09:25 新浪军事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谍影重重!这不是电影,它也许就在身边。

  5月22日,海外网援引日本媒体的报道,中国有关部门于今年3月在山东省和海南省拘留了6名日本男子。当天的外交部例会上,发言人华春莹证实了这一消息。

  否认、否认,一直在否认,总是被戳穿,这就是日本。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多次否认称,日本政府不会向海外派遣情报人员。

  日本对华情报搜集,古以有之。今天,时局君(微信公众号:shiju17520)请到国防大学教授乔良,谈一谈历史上日本对华情报战。

  侵华“先遣队”

  1894年甲午之战中击败大清国海军,1905年日俄战争中又大获全胜之后,开疆拓土的念头已升腾为日本人不可抑制的野心。

  这一时代背景给没落武士这一“失业大军”带来了历史机遇,“占领满洲”“征服支那”,这些在日本军政界半公开谈论的目标,使落魄“浪人”、社会阶层的失意者与日本军政界的狂热分子一拍即合,找到了他们人生新的用武之地,成为实现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迷梦的“先遣队”。

  这些人中老有桦山资纪、岸田吟香,青壮有荒尾精、浦敬一。特别是浦敬一,因曾三度试图单枪匹马独闯中国西部,后失踪于第三次冒险途中而在日本轰动一时,成为“大陆浪人”(从明治时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在中国大陆、欧亚大陆、东南亚等地区从事各种政治和间谍活动的日本人)的“楷模”,其“事迹被间谍界人士大肆渲染。在这种‘英雄人物’发酵效应的推动下,日本间谍和浪人纷纷踏上了侵略中国的不归之路”。

  那么,这些日本的“先遣队”到中国来都干了些什么?表面上,他们开货栈、餐馆、书店,甚至开妓院,但暗中所做的却都是一件事:搜集与中国有关的一切情报,为不久后的侵华战争做准备。

  “中国班”班长

  在异国土地上作战,如果事先不了解、不熟悉对方的地理环境、风土民情、气候变化,那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这也就是为什么日军在侵华战争早期,其一线部队指挥官,大多是精通“支那兵要地志”的“中国通”的原因。

  最后站在东京大审判战犯被告席上的板垣征四郎,早在1924年担任日本陆军大学的“兵要地学”教官时,板垣就在他的讲义中详细讲授过有关中国的人文自然地理。讲到“北支那”的情况时,他特别提醒日军注意,“关内各道路,能通野炮的少。京津地区地形低湿,遇降雨增水,则影响作战”。

  要知道,板垣所讲内容,并非照本宣科,大多是他多次秘密潜入中国实地考察得来的。令同时期中国军人汗颜的是,像他这种掌握作战地域第一手资料的日军前线指挥官并非凤毛麟角,而是大有人在。看看本庄繁、河本大作、影佐祯昭、今井武夫这些我们熟悉的名字,与板垣一样全都担任过参谋本部兵要地志“中国班”的班长。

  反客为主

  沈尼克先生在他的《百年来日本对中国战场调查——日本侵华兵要地志纵横谈》一文中这样写道:

  “日军参谋本部要求,对区域的地质、山地、平原、河川、湖沼、森林、居民等地理要素进行战略战术上的评述。如山地的比高、起伏、状态、植被状况等对军队展开、运动、指挥、联络、展望、射击及方向维持的难易,河川的水深流速、河高性质、泛滥区景观、障碍程度、两岸地形、天候季节对水量的增减影响,以及桥梁徒涉长情况”等。要求之细微详尽,可谓无以复加。

  在如此严格的要求下,一线部队的情报细节掌握就更加精准。如当时中国军队缴获并翻译的日军《野战骑兵排长必携》手册,更是细致到令人吃惊的程度:“满洲之土地,稍遇阵雨,则忽成泥泞,因此发生粘着力,以致增加马掌脱落之事。”又如,“水井水量一般均少。一小时之涌入量不过约为五斗。故对井口一个之分配人员约以百名(马匹则约为其五分之一)限度”。

  当你的对手对你的情况熟悉到这般地步时,他在你的土地上作战,自然也就可以进入《三十六计》中所说的“反客为主”的境界。由此可知,日军在侵华战争早期打得较为顺手,除了其气焰正盛,加之武器装备、训练水平等优势因素外,对作战区域情况的先期掌握,不能不说是一大关键要素。(作者署名:时局君 微信公众号:shiju17520)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