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直10飞行员张浩牺牲百日 战友每月给他孩子发红包

2017年05月05日 12:24 中国新闻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百日之祭,是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仪式风俗之一,象征着逝去亲人葬期的结束。但是哀思,何曾会随之减退呢……今日《解放军报》刊发东部战区陆军某部牺牲飞行员张浩百日追思文章《且为忠魂诉》,请看报道——

  水调歌头·鹰击长空

  久有凌云志,今日乘神鹰。扶摇千里直上,风正一擎轻。背负苍天俯瞰,都是人间城廓,草木尽含情。锦绣山河美,处处见丹青。

  击长空,破晓雾,沐新晴。莫说潇洒,肩头胸壑滚雷鸣。放眼烟波浩淼,闻惯急涛躁浪,四海未安平。战士知责重,热血写忠诚。

  ——一位战友写于张浩烈士、王晓冬烈士牺牲之后

  张浩烈士

 

  且为忠魂诉

  ——东部战区陆军某部牺牲飞行员张浩百日追思

  ■解放军报记者 朱 达 特约记者 韩志言 通讯员 谢孝明 代文新

  一架纸折的“战鹰”被纷飞的火星点燃,化作了袅袅青烟……

  这一幕非同寻常——其实,在当地的葬仪中,百日祭奠,通常会为逝者烧去一折纸船,可不知是谁说了句:“浩是天上飞的英雄,给他折个飞机吧……”

  2017年1月19日19时20分许,东部战区陆军某陆航团一级飞行员张浩和战友王晓冬在一次夜间飞行训练中不幸牺牲。部队分别为他们追记二等功,并批准他们为革命烈士。4月28日,正是烈士的百日祭。

  百日之祭,是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仪式风俗之一,象征着逝去亲人葬期的结束。但是哀思,何曾会随之减退呢——

  白发苍苍的母亲掏出手帕,静静地擦拭着儿子穿军装的遗像,一会儿又走到门口轻轻拭去“光荣之家”铭牌上的微尘;

  刚刚出院不久的老父亲,用颤巍巍的双手把儿子曾经睡过的床铺整理得干干净净;

  妻子拿出他心爱的飞行服,展开又轻轻叠起……

  张浩热爱飞行,能飞多种机型,飞行前总是要跟心爱的战鹰“说说话”。

  “飞机坠落的时候,他一定在想着别撞毁了别人的家”

  仲春时节,漳州市芝山新村的一座楼前,一株株银桂、金桔,纷纷吐露新绿、绽放嫩芽。拾级而上,3楼有户67平米的两居室,是张浩的家。

  “本打算今年过完春节,他们全家就搬进新家的……他太爱这个家了,哪怕让他在新家里住一晚上也好啊!”

  张浩的岳母朱碧霞今年57岁,也是一名老军属,自己手机里的一段视频常让她忍不住抹泪:画面中,张浩穿着一件背心,正乐呵呵在新家的客厅里拖地……

  其实,在漳州的家,距离部队仅有1小时路程。可去年,张浩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妻子林红艳怀孕期间,张浩因为训练任务重,竟没能抽得开身去陪她做过一次产检……

  张浩常说自己有3个“家”,他的第二个牵挂在老家——江苏省灌云县伊山镇七里松村。张浩的父亲是一名1973年入伍的老军人,这些年,脑动脉瘤、脑梗阻等疾病一直纠缠着他。而张浩的哥哥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家中两个男人都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多么需要张浩去为家里遮风避雨……

  扁担挑水两头搁,顾得了一头,顾不了另一头。张浩待的时间最多的还是第三个家:部队。他人生最后一张留影也是拍摄于这里——一面鲜红的党旗下,张浩和战友们一起举起右手,庄严向组织承诺:“苦练本领,空中精飞,一心谋打赢……”

  拍摄的时间是1月13日,恰好是妻子林红艳的生日。那天,张浩用微信给林红艳发来113元的生日红包。谁成想,这竟是他送给妻子的最后一个礼物——6天后的那场飞行,让这对年轻的夫妻阴阳永隔。

  飞行三大队教导员王仪成的手机里,至今保存着张浩牺牲现场的照片——泉州市泉港区一座5层民房的不远处,静静地躺着直升机的残骸。

  飞行纪录仪显示,事故发生时,张浩和战友一起努力控制着飞机的飞行轨迹和姿态。

  “好战友啊!”王仪成动情地回忆说:张浩牺牲的地方属于居民区,人口密布,一旦飞机坠入,后果不堪设想……面对人民的安危,张浩和战友放弃了逃生的机会。当战友们找到张浩的遗骸时,张浩的一只手还在紧紧握着操纵杆……

  “飞机坠落的时候,他一定在想着别撞毁了别人的家……”林红艳言罢,眼泪已轻轻滑过脸庞。

  望着刚出生的儿子佑佑,林红艳仿佛又瞧见了张浩。

  “我想告诉孩子,爸爸现在仍然飞翔着”

  3月1日上午10时,张浩期盼已久的宝贝来到了人间——妻子林红艳在解放军第175医院生下了一名男婴。那天,小家伙目光望着窗外,仿佛深情凝视蓝天……

  令人遗憾的是,张浩未能看上孩子一眼,他只是给孩子留下一个小名:佑佑,希望孩子健康平安降生。

  张浩对孩子,倾注了多少希望和关爱啊——牺牲前一个月,张浩腾出自己的一格衣柜,说是给佑佑存放衣服用;他拿着抹布仔细擦着柜子上的灰,说佑佑的东西一点也不能脏着;他把一件飞行服挂在衣柜显眼的地方,说他不在家的时候,孩子看见衣服就像看到了爸爸……

  “其实他心中想得最多的是飞行。”客厅里,林红艳给记者泡上一杯热气腾腾的福建土茶——“白芽奇兰”。

  这些“白芽奇兰”,本是林红艳为张浩准备的。去军营探望丈夫时,林红艳看到他飞行训练时怕排尿带来不便,尽量不喝水,训练前唯一喝的饮料,竟是一瓶特殊的咖啡——往装着凉水的矿泉水瓶子里撒一点咖啡粉末,在夜间飞行时用来提神。林红艳看了心疼,特意买了好茶留给他喝,可他也一直没顾上。

  同行的飞行三大队教导员王仪成告诉记者:在同批毕业的飞行员中,张浩第一个走上中队长岗位,能飞多种机型。团里几次新装备接装,都由他担纲飞行。他还是团里首批某新型直升机的特情处置教员,多次担负模拟教学任务。

  张浩不喜欢拍照,留下的照片不多,却几乎每一张都和飞行有关,战友们说,他一穿上飞行服,两眼就闪着光芒……

  结婚照,是张浩与妻子为数不多的合影。想他的时候,林红艳就会拿出来,抚摸一遍又一遍,低声地问道:“你已经飞行了那么久,还没累吗?该回家歇歇了。”

  此时此刻,她多想再次接到丈夫的电话,听着他重复最多的话:“红艳,今天飞行安全顺利,明天还飞!”

  张浩走后,林红艳把丈夫一件飞行服带回了家,她说:“我想告诉孩子,爸爸现在仍然飞翔着……”

  追悼会上,怀着8个月身孕的妻子林红艳望着张浩的遗像,无语凝噎。

  “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战友,冒着严寒,裹着被子为他守灵整整一夜”

  飞行三大队201房间,是张浩生前的寝室。寝室床头的茶几上,放置着一个精美的玻璃花瓶,花瓶里插着一束淡雅的水培植物——香水百合。主人已经离开100天了,它的芳香依旧。

  战友们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为它裁剪枝叶、添加营养液……

  采访中,飞行员高云峰打开手机,展示了一个战友们开通的爱心微信群——“青空海蓝高云峰”。“这个群完全是大伙自愿创办的,群里成员约定每月给浩哥孩子发红包。节日时战友们也给浩哥和晓冬的父母表示心意,今后兄弟们替他尽孝,金额多少自愿,人多力量大。”

  在飞行三大队,张浩在飞行员中有个共同的称谓——“浩哥”。大家回忆说,“浩哥”是捧着一颗心对你的人——

  2009年11月,飞行员赵彦飞的家中遭遇火灾,张浩听说后二话没说,主动为他担负起战备值班任务,还掏出一千多元钱给他。

  2013年春节,飞行员张军轩的爱人带着仅有3个月大的女儿来队探亲。时任中队长的张浩代表大队官兵去看望,发现他们住的房间比较潮湿,主动把自己的寝室腾出来给他们居住,自己收拾行李搬进了集体宿舍。

  飞行是一个高危职业,经常要和“死神”过招,而作为特勤教官,张浩就是官兵们心中的“定海神针”。

  一个高温的夏日,张浩和飞行员高江一起对飞机发动机进行试车。

  通电检查、请示开车、贴地飞出……高江的耳机里突然传来张浩的声音:“你有没有听到什么不正常的声响?”

  “没有啊,一切正常,数据显示正常。”

  “不对,我听到了一声响,立刻报告,飞回检查。”

  等到飞机落地后,通过机务人员检查,高江惊出一身冷汗,原来尾翼上的一颗螺丝松动弹开了,如果继续飞行,后果将不堪设想。

  作为飞行教官,张浩因势利导:“试飞不比正常训练,你在操纵的时候,注意力不能都在动作和数据上,还要竖起耳朵来接收其他信息。在飞行安全中把注意力分配好,再怎么细心都不为过……”

  “浩哥,您的嘱托我们铭记于心,一定要好好飞!”在张浩老家,有为逝者守灵的习俗。在安葬张浩骨灰的前一天晚上,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战友,冒着严寒,裹着被子为他守灵整整一夜。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