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役歼20意义超出想象:或将动摇美军作战样式

2017年03月18日 11:24 新华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报道,中央电视台第7频道3月9日晚间报道公布的视频片段显示,歼-20战斗机、运-20运输机等新装备已经加入解放军空军序列。中央电视台并未说明本次加入空军序列的歼-20数量。去年11月珠海航展开幕式上,歼-20进行了2分钟的公开亮相。

感谢网友@机外停车Rabbit美图

  参考睿评

  刘华(时事评论员)

  央视新闻正式确认歼20服役,无疑是我国战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但是,关于歼-20服役的意义,尚远不止一款“战斗机”那么简单。

  隐形战斗机的连锁反应

  在当今战争中,制空权的关键性作用众所周知。掌握了“动于九天之上”的制空权,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海洋,并在地面战场拥有重要优势。而在现代空战中,隐形战斗机是掌握制空权的关键。

  这也就形成了一个连锁反应的链条:“先进隐形战斗机==》制空权==》制海权及地面战优势==》战争胜利或‘不战而屈人之兵’”。虽然这其中每个环节都会存在少许不确定性,但其大致逻辑如此。

  正因为如此,在研制隐形战斗机时,并不仅仅是在考虑“战斗机”的问题,而是考虑到对整个战争的胜负影响。

  这在中国同样如此。

  在此,我们借用一本公开出版的文献,了解中国在研制“四代机”(即美俄标准的“五代机”)时的一些设想。

  在顾诵芬院士的文集中,有一篇题为《我国战斗机发展研究》的报告,完成年份是2003年,恰是歼-20的“前传”时代。关于这份报告与歼-20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做揣测,但可以有所参考。

  这份报告中,对于我国四代机的任务,提出了如下要求:

对战斗机任务的设想

  由这段设想可知,在未来作战中,四代机不仅可以用于争夺制空权,还能够成为整个作战体系的核心环节,利用自身难于探测、打击力强的特点,引领整个对空、对海和对地作战体系的行动。

  为了实现与整个作战体系的互动,报告中还专门提及:“第四代战斗机应能与空、天、地基信息系统交联,实现信息资源互传共向、联合作战;具有多方位战场信息感知能力和全方位的电子对抗能力;具有多目标攻击、多机协同作战能力。”

  而对于中国四代机未来的作战半径范围,在报告中同样做了一定的预想:

  “第一岛链是扼守我海上交通的咽喉和战略屏障……我国第四代战斗机应能掩护海军未来在岛链内的作战行动,也可单独在岛链内实施空袭作战。战斗机空中不加油作战半径应可覆盖周边大部分国家的首都等重要目标,经一次空中加油应可覆盖日本全岛。”

 《顾诵芬文集》对我国第四代战斗机作战半径的设想

  从上述内容可知,在设想论证阶段,中国的第四代战斗机就是作战体系的核心环节之一。而歼-20的服役——无论其性能是否全面符合当初设想——意味着整个作战体系核心环节的成型。

  对手焦虑源自何处?

  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个别以中国为“对手”或“潜在假想敌”的国家,在面对歼-20时的焦虑。这其中既包括空战层面的因素,也同样包括了作战体系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仅就空战本身而言,歼-20的出现,大幅提升了对手参与竞争的“门槛”。歼-20是一款“重型隐形战斗机”,这在当年设计时也是有考虑的。

  对于下一代战斗机“轻”“重”选择问题,当年的中国同样有过论证

  在隐形机时代,相比于中型和轻型战斗机,重型战斗机好处多多。例如,出于隐形性能的要求,战斗机所携带的弹药必须内置于机身弹舱,以免外挂时增加雷达反射面积、影响隐形效果。此时,重型战斗机可搭载的弹药数量明显多于中型或轻型战斗机,单次出动的打击效能更佳,在空战中,仅这一点就可能决定双方的胜负生死。

  与歼-20相比,F-35之类的中型战斗机在性能上存在先天不足,只能靠数量、人员、战术和体系支撑等其他因素弥补。更关键的问题是,目前西方主要国家中,只有美国空军拥有重型隐形战斗机F-22,而且其生产线已经关闭,并不打算卖给盟国。美国海军、陆战队以及美国盟友们所能买到的,只有中型战斗机F-35。如果他们将中国作为对手,那么其将在“二战”后首次面临一种局面:自己手中的主力战斗机性能略低于对方。而在过去,他们不仅要追求性能优势,还甚至要追求“代差”优势——即最好比对方的战斗机先进一代。

  以日本为例,其自卫队一直将希望寄托在F-35身上。但在最近两年,自卫队似乎明白了点儿什么,终于在去年向洛克希德·马丁、三菱重工等多家军工巨头招标下一代战斗机——代号F3。该项目预计金额可达400亿美元,其招标计划书中写的很明确——自卫队要的是“双发重型隐形战斗机”。不过,按照目前日方的计划,其服役时间要在2029年以后。在此之前,自卫队只能指望F-35单打独斗了。

 日本网友绘制的F-3战斗机设想图

  进一步说,就整个作战体系而言,歼-20的出现,使一些国家以“制空权”为核心的作战样式遭到了动摇。战后以来,美国等国一向是要有“制空权”才打仗。无论是实践过的“空地一体战”,还是设想过的“空海一体战”,其核心前提是要控制天空。那么,如果不能控制天空怎么办?或者仅仅是在空中打成“平手”又该怎么办?

  没有了优势战斗机,就无法争夺制空权;没有了制空权,就无法确保战争的胜利。对于竞争双方,这一逻辑是公平的。只不过,中国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紧赶了几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过去落下的距离。这是成千上万优秀的设计师、工程师、技术工人用“5+2”、“白加黑”的工作节奏实现的。

  歼-20刚刚出现时,西方业界的典型反应是“震惊”与“质疑”。他们既不相信中国的战斗机发展能有这么快,也不相信歼20真的符合四代机标准。随着几年来歼-20的信息逐渐披露,以及去年在珠海航展上的正式亮相,一些国家的一些人似乎已经逐渐接受了这一现实。如果再给一个机会,让他们推测中国战斗机未来发展速度,他们也许会在“工业能力”、“技术水平”等等变量之外再加上一句:与我们不同,他们的“一年”似乎有365个工作日。

  结论与期待

  歼-20的出现,并非仅是航空工业“单骑突进”的结果,也是中国工业体系迅速发展完善的象征——电子工业提供的雷达、冶金和材料工业提供的各类材质、配套企业提供的机载武器,都是“百花齐放”的结果。

  当然,歼-20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国产发动机等领域也需要进一步补齐短板,但这是一型主力装备发展的必经之路。如果将歼-20比作一个孩子,我们已经见证了它的出生和学步,甚至正在为它能够“跑起来”而欣喜。今后,我们还会看到它的茁壮成长,看到它成为祖国的栋梁。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