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西沙副舰长:强盗若想夺我们的土地我要再参战

2016年12月08日 17:25 观察者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海军在北京举行中国收复西南沙群岛70周年纪念活动。时任“永兴”舰副舰长、95岁高龄的李景森发言。 李高健 摄 海军在北京举行中国收复西南沙群岛70周年纪念活动。时任“永兴”舰副舰长、95岁高龄的李景森发言。 李高健 摄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8号举行仪式,纪念中国收复西南沙群岛70周年。海军司令员吴胜利上将提出四点倡议,保障南海和平发展。

  解放军海军举行仪式,纪念1946年11月到12月,中国派太平、永兴、中建、中业4艘军舰收复被日军侵占的西南沙群岛,指收复行动有力宣誓了国家主权,捍卫了二战成果。解放军海军司令吴胜利上将指中国正以最大诚意维护南海的和平和稳定,要防止南海生乱生战。

  吴胜利:“坚决反对不专业、不安全的海空危险行为,防止误解误判、擦枪走火。坚决尊重主权,沿海国家的领土主权不容侵犯。坚决反对以航行和飞越自由为借口,侵犯和挑衅他国主权安全,破坏南海稳定。”

  吴胜利提出保障南海和平发展的四点倡议,一是尊重历史,遵守战后秩序,避免重蹈战争覆辙;

  二是维护稳定,由中国和南海相关当事国直接对话解决矛盾争端;

  三是增进互信,提升海军领导人互信层级,建立海军战略政策部门交流机制,探讨危机管控和安全合作;

  四是深化合作,强化情报信息交流共享,共同维护海洋秩序和战略通道安全,加强联合军演。

  在70年前参与收复西南沙行动,并率先遣队登上永兴岛的永兴舰副舰长李景森先生已95岁高龄,回忆当年情景,仍然激动。他指当时美国和南中国海周边的东南亚各国都无异议,现在提出主权争议,不容让步。

  李景森称:“我想强盗有强盗的逻辑,他们要想夺我们的土地,他什么话都会讲出来,我们不让他。我要亲身再参加,保卫我们国家的国土。”

  据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协定》,原先由日本侵占的南海诸岛归还中国。中国海军派出“永兴”、“中建”、“太平”、“中业”等四艘军舰组成“前进舰队”,在指挥官林遵、副指挥官姚汝钰率领下进驻各岛。

  1946年11月24日,姚汝钰率“永兴”、“中建”两舰到达西沙主岛武德岛。为纪念两舰收复西沙群岛,将武德岛及其附近的半路峙分别改名为永兴岛和中建岛。

  1946年12月12日,林遵率“太平”、“中业”两舰到达南沙主岛黄山马峙。为纪念两舰收复南沙群岛,将黄山马峙及其附近的铁峙分别改名为太平岛和中业岛。

  新闻背景:收复西沙副舰长李景森简介

  1921年6月2日,李景森出生在滨海之城福建省福州市。自懂事起,彼时的中国在他的眼中就像一个巨大的难民营,苦难深重,民不聊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舰驶进闽江。李景森就读的学校隔壁是一所日本小学,来往的日本人经常欺辱中国人,民族的仇恨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望着闽江上飘扬的日本国旗,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1934年,福州马尾海军学校在全国招生,正读初二的李景森果断报名,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加入海军,心里特别自豪,终于有机会打日本鬼子了。”

  福州马尾海军学校的前身是马尾船政学堂,是由清朝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培养航海人才的学府。该海校教学严谨,李景森在校8年,没有回过一次家。

  1941年,到了李景森最期待的登舰实习期,当时,全面抗战已爆发,中国海军处于打大规模海战力量不够,打小规模突击战又缺乏机会的状态。在海军整体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上舰实习成为一种奢望。

  1942年夏天,毕业后的李景森选择留校,担任学生队长。他与学生们年龄相仿,同吃同住。虽然相处得亦师亦友,但他对学生的管理毫不松懈。这些十四五岁的学生接受的是正规的军训,非常严格。例如学校明文规定:出操、训练、上课时迟到早退,服装不整,吃饭发出声音,在学校内同乡同学之间讲方言……都要被罚打手板。

  也正因为严格的军事化管理、近乎残酷的训练,福州马尾海军学校培养了大批造船、航海以及相关人才,其中不乏后来的航海家、教育家和海军的高级将领。

  教育报国六十载

  每个人的人生际遇各不相同,李景森的人生注定与大海紧密相连。无论是抗战时期为国家出生入死,还是转身高校从事教育工作,他始终爱着海、恋着海,无怨无悔地投身到海洋事业中。

  1944年,李景森赴美留学,两年后从美国驾舰回国。1946年,作为“永兴”舰副舰长,25岁的李景森和海军官兵们不辱使命,光荣地完成了收复西沙及巡航南海诸岛的任务。随后,“永兴”舰被调回广州待命,后奉命率舰北上参战。

  战争中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与无能,让李景森彻底失望了,他毅然脱离民国海军,重新寻找报国之路。他以回老家福州探亲的名义离开部队,为此还受到通缉。李景森改名为李敬先,进入民国政府设在福州的行政院救济总署福州分署,担任物资管理局技师,负责接收和管理二战后国际救援组织捐赠给中国的渔业物资。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1949年年初。

  新中国成立后,李景森积极投身到祖国的航海教育事业中,参与创办大连海运学院,先后在上海航务学院、大连海运学院、广东航运学院任教,并担任航海教研室主任,为新中国航海教育开拓耕耘。当时,他的理想是振兴新中国航海教育事业。他将海上的航行经验与理论有机结合,先后编著和翻译了十余本航海教科书和参考书,并撰写数篇航海科研文章。由他主持编写的《航海学》是我国高等航海院校第一本试用教科书,《船舶防台》《海上船舶避碰》《雷达与航海》和《海图作业须知》等专业技术书也是业内公认的工具书。

  1963年初,我国首艘自行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货轮“跃进”号因导航失误触礁沉没。这场海难对李景森触动很大,他意识到除了航海教育之外,还要重视学术交流。1964年5月,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的“国家科委航海专业组”成立大会上,李景森和一些同仁提出筹建中国航海学会及各地分会的建议,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认同。1965年,中国航海学会筹备委员会成立,李景森与时任交通部水运局总工程师周启新被指派负责筹建工作。当时,他是广州海运局安全监管室高级工程师,因为在航海界的声誉和广泛的人际关系,广州航海学会成为全国最早成立的航海学会。

  正当各航海学会加快筹建和开展工作步伐时,“文革”开始了,筹委会以及刚成立不久的下属航海学会,除广州航海学会都先后停止了工作。李景森在学会理事会的支持下,依靠群众力量,力排一切干扰,坚持开展各种学术和科技服务活动,按期出版航海刊物,并联合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船舶避碰》《船舶救生》《油轮防爆》等8部航海科教影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传播航海知识。

  十年动乱期间,李景森从群众工作到专业服务,从航海实践到理论研究,按部就班地推进了广州航海学会的工作,为学会的发展壮大和提高华南地区航海科技水平努力工作。广州航海学会也成为当时全国唯一一家坚持“组织不散、名称不改、活动不停”的科技社团,为全国科技界所瞩目。因此,李景森被选派为广东省代表团成员参加了1978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一届科学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随着航海学会的日益壮大,李景森开始筹建学会办公楼。在交通部,广东省政府和中国航海学会的支持下,广州航海学会办公楼建成。如今,这幢四层小楼犹如珠江边上一艘永不沉没的舰船,吸引着来自国内外航海专家学者到此交流学习。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