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牛军校培训出160国外军高官 一课程最抢手

2016年12月06日 11:33 新华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外军学员在听课外军学员在听课

 

  它在国内少有人知,它在国外却声名远播。作为我军对外培训的最高学府,60年来,先后有160多个国家的近万名外国中高级军官在这所院校深造。

  它就是国防大学防务学院。在迎来国防大学外训工作60周年之际,记者带你走进这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不同的军装,同样的友谊——走进国防大学防务学院

  这里的课堂不一般——“和平”成为军事课主旋律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前听到的多是来自西方国家的声音,到这里是为了听听中国的声音。”今年9月,曾在美国、英国等多国接受过培训的布隆迪上校尹戴芬报名参加了国防大学防务学院防务与战略研究班。

  “一个饱含军事智慧的民族这样热爱和平,一支创造一个又一个军事奇迹的军队这样谨慎看待战争。”有些意外的尹戴芬慢慢发现了这里的与众不同:之前,他上过的外训课程都会从战争与文明的冲突讲起,而这里却从“止戈为武”的典故开始;之前,很多教员十分重视战术培训,会教给你怎样在战斗中取胜,强调的是一种“战胜思维”,而这里,学员学到的是怎样运用和平的手段解决问题进而避免战争,追求的是一种和合理念。

  国防大学防务学院院长徐辉认为,“在防务学院,外军学员研究的是如何预防冲突、遏止战争、实现和平,而非学习攻伐杀掠、侵略征服。”在这样的观念下,防务学院的课堂上有了中国古代“和为贵”理念的研究,有了人道主义救援、国际维和等应对非传统安全的课程,也有了中国如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讨论。

  在这里播撒的和平种子在学员们的心中发芽生长。俄语学员队参谋李大伟还记得,受两国边境冲突影响,来自亚美尼亚的加吉克与阿塞拜疆的西亚武什刚来时拒绝住在同一楼层、吃在同一餐桌。然而,言传身教,春风化雨。课堂上,教员建议他们多做换位思考,寻求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参观见学时同学为两人合影;排球比赛时队长让他们两人合作……久而久之,他们的关系渐渐缓和。毕业酒会上,加吉克对西亚武什说:“朋友,在战场上我最不想见到的人就是你了……”

  如今,越来越多像尹戴芬上校一样的高级军官和防务官员来到国防大学防务学院,和谐、合作、和平的中国理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与传播。

  53种军装齐聚一堂——孙子兵法成为“抢手课”

  “深夜零下12摄氏度,我带领3000名官兵,从离敌巢穴32公里处发起突袭,出其不意击毙300多名恐怖分子。我们从这次战斗中总结了几个反恐的经验……”这是巴基斯坦准将沙贝尔在课堂上分享他的战斗经历。成果共享式教学在防务学院蔚然成风:拉美学员分享他们在打击跨国犯罪方面的经验,马来西亚学员讲述打击海盗的故事,非洲学员叙述防控内部冲突需要注意的问题……

  11月9日,一场围绕“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选择”的 “头脑风暴”式研讨让来自斯里兰卡的学员感到像是“小联合国在开会”,来自53个国家的100多名外国高级军官分为6个小组探索发现中国和平发展的成功密码。中国和平发展的必然性、中国国防建设、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面临的海洋权益争端、中国和平发展面临挑战及对策……一个个问题被抛出、讨论、答疑。这种辩论式教学模式,让外军学员在辩论中深化了理解,在交锋中解疑释惑,在碰撞中开阔了眼界。

  “近距离的接触让我们了解到解放军的连队是如何管理的。”对于第38期防务与战略研究英语二班学员来说,10月下旬的第42集团124师参观之旅收获颇丰,他们与该师官兵共进午餐,讨论了军队建设、联合作战等诸多问题。观摩演习、参观部队、装备体验……实践式教学让外军学员融进去,中外官兵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训练中心,学员借助联合作战模拟对抗演习系统,通过系统的联合作战理论学习和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模拟对抗演练,提高了组织指挥联合作战的能力。不少学员表示,这种模拟化教学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培训中也是很难接触到的。

  防务学院教译室主任徐国平在与学员的交流中得知这样一件趣事:一名毕业回国的拉美学员在来信中提到,他们在打击反政府武装的战斗中缴获了一本名为《如何运用孙子兵法反击政府军》的小册子。“一部古代兵法在当今仍有时代价值”,这也提醒了徐国平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孙子兵法和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反恐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现代应用。

  中国研究、军事思想、军事战略、国家与国际安全、武装力量应用……如今防务学院的课程设置越来越多元。来自国防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各军兵种部队高级将领和专家以及外国驻华武官和国外著名专家的讲授也保证了教学质量。徐国平补充说,“一直以来,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大研讨式、互动式、实践性和模拟化教学力度。”

  课堂外参观受欢迎——“长征”令学员印象深刻

  “这种坚忍不拔、不惧艰险的精神应该在全世界宣扬。如果有机会我要去走一段长征路,爬几座险峰,体验红军当年的经历。”10月17日,与156名同学一起参观“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后,尼日利亚空军上校欧古恩西纳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的感悟,“中国是一部厚重又精彩的书,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读懂它。”

  欧古恩西纳的心情,也是不久前参观见学的第38期防务与战略研究班很多学员的共同感受。

  抗大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梁家河村村史馆和知青故居……在延安,带着对中国革命胜利和中国发展奇迹的浓厚兴趣,来自巴基斯坦的学员站在一孔窑洞前慨叹道:“想不到这样简陋的居所居然与毛泽东、习近平这两位伟人联系得如此紧密。”在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里,他们欣赏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在上海绚丽多彩的外滩夜景中,他们领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在腾讯公司,他们感受网络为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便利;在北京龙泉寺,他们体会佛教与科学的深度融合……在这些活动中,学员们逐渐走近中国,读懂中国。

  百闻不如一见。如今,那个曾被西方媒体“妖魔化”的中国形象在现实面前不攻自破。在学员眼中,真实的中国自由、开放,真实的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热爱和平。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伟大的国家”,来自科特迪瓦的艾达拉中校和他的很多同学一起开始努力学习汉语。“两个月在昆山的汉语学习使我们学到了日常用语,其中‘你好’‘我是国防大学的留学生’‘太贵了,能便宜点吗?’是我们最常用到的。”艾达拉告诉记者:他参加了汉语水平考试,下个月出成绩,对此他充满期待。

  陪读的夫人们也痴迷于中国文化,积极学习茶艺、中国菜烹饪以及刺绣、剪纸等技艺。沙贝尔准将告诉记者,他来到中国后最喜欢吃饺子,现在他的妻子在学院组织的烹饪课上学会了包饺子,以后他随时都可以吃饺子了。

  再次见到欧古恩西纳是在安静的图书馆里,他从厚厚的书堆中抬起头,扬了扬手中记的密密麻麻的笔记本,说道:“中国经济如何实现超常增长?这是我中国国情模块课程的作业论文,也是我回国后要提交给政府的报告,希望我们能从中国成功的秘诀中找到尼日利亚经济快速发展的钥匙。”

  友谊跨越国界和肤色——那个“家”让学员念念不忘

  2015年,防务学院西班牙语翻译石磊在并不轻松的墨西哥之旅中收获到一份惊喜。那一次,她跟随国防政策宣讲团出访,连着几个小时的翻译下来,嗓子都要冒烟了。一位上校走过来,递过一块润喉糖,说道:“石磊,还记得我吗?你的到来让我想起了防务学院那个大家庭,我现在很想回家看看。”

  对于很多外军学员来说,在遥远东方的那个“家”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和感动。回到国内,学员们津津乐道周末踢过的每一场“国际联赛”,夫人们对西单购物和中国书法念念不忘,孩子们时不时地还会蹦出几句标准的北京话……

  曾经,来自几内亚比绍的一名学员长期患有哮喘,为便于照顾,被安排到学员管理参谋的隔壁,参谋经常陪其就诊,登门看望,双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该学员回国后晋升准将,第一时间向学院打电话报喜;委内瑞拉前总统查韦斯逝世,出于对国内政局不稳和个人前途不明的担忧,来自委内瑞拉的一位学员一度心情沮丧,学员队及时跟踪关注委内瑞拉局势,向他传达最新动态并与其交流谈心,帮他抚平情绪;一名乌拉圭学员的妻子在国内遭遇车祸,伤势较重,因为无法回国陪伴妻子,该学员忧心忡忡,全班学员登门慰问,并鼓励他参加集体活动,走出失落的心情。

  一次次的排忧解难收获了信任和友谊。翻译王方芳的书桌上放着一套用她名字的拼音摆成的小挂饰,那是一位外军上校的小女儿精心制作的临别礼物。高级指挥班有个学员的夫人因病住院,教员李美华陪护数日,对她悉心照料、热情鼓励直至痊愈。后来这位学员率团访问我国时,还专门安排了回母校的行程,他热情地拥抱李教员说:“夫人要求我一定来看望她的中国妹妹,出色的心理医生!”

  在这里,不分贫富和军衔,不分国家和地区,不分语言和肤色,每一位学员都是防务学院大家庭的一分子。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收获的除了知识,更是友谊。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