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量子技术爆发:首台核磁共振量子陀螺样机问世

2016年08月31日 16:46 中国新闻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我国首个基于量子技术核磁共振陀螺原理样机闻世资料图:洲际导弹上的控制舱段主要设备就是陀螺仪,陀螺仪好坏决定了导弹的射击精度。目前小型导弹使用的是激光陀螺仪,但体积仍远没有达到量子陀螺仪的芯片级尺寸。

 

  8月16日,墨子号量子通讯卫星升空,一时间,量子技术成为了热点话题。而在量子传感领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33所自主研制的基于量子技术的核磁共振陀螺原理样机也于不久前横空出世,使我国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之一。

  “质疑+”激发创新潜能

  “这就是在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给中央领导同志看的原理样机。”33所量子技术团队负责人秦杰指着展柜里的样机向前来参观的领导、专家介绍,“核磁共振陀螺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芯片级尺寸、导航级精度的陀螺”。这让整个量子技术团队倍受鼓舞。

  量子是物质和能量的基本单元。目前,量子技术及其产业化已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战略竞争的焦点之一,基于量子技术研制的量子惯性导航系统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等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在此牵引下,催生了以核磁共振陀螺为先导的颠覆性创新技术。

  然而,创新的道路是孤独的,秦杰注定是这条道路上孤独的长跑者。2008年秦杰完成近一年的国家公派留学,从英国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学成归国,“当时在英国开展的是另外一类原子陀螺的研究,归国后还有其他几类原子陀螺的研究方向可以选择。”经过反复论证,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与未来应用等因素,他最终选择了新的发展方向。”

  正是在创新道路上的这种磨砺,让秦杰摸索出了带团队的核心思想——“质疑+”。

  技术创新是高科技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动力与源泉,是集团“三创新”发展战略之一,然而,预先研究作为支撑未来发展后劲的技术创新,难度大和风险高的特点导致它必然会面临质疑。因此,他要求团队成员必须坚持自己独立思考和实践,敢于质疑国内外已有的理论和方法,也要勇于接受业内专家的质疑。

  此外,他还要求在团队成员技术方案上,要敢于相互质疑,在不断的否定和批判中成长,在反复论证和持续改进中激发潜能,这是量子技术团队最宝贵的经验。

  团队建设@未来

  “说起核磁共振,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医学上的检测手段,而核磁共振陀螺的原理与之有很大不同,其操控手段更加丰富、可靠。”33所专家表示。核磁共振陀螺是基于核自旋磁共振频率在惯性空间的不变性原理,测量角动量获得方位信息,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精密操控原子实现导航定位。陀螺是导航系统的核心部件,而导航系统是武器装备的眼睛和中枢神经,核磁共振陀螺让这双千里眼的视力更加清晰,身姿更为灵活,无论空天、陆地或是海洋,都可以精准提供方位和姿态信息。

  相对于普通惯性导航产品,核磁共振陀螺在精度、体积、重量、成本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以它为核心部件构建的微小型量子导航系统可实现米级定位精度,也就是在微机电陀螺尺寸下实现光学陀螺的精度,在无人驾驶车、无人飞行器、微纳卫星和个人导航等民用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也许有一天,拥有属于自己的微纳卫星,坐在无人驾驶车上随时操控卫星,实况收看奥运会的任何一个喜爱的比赛项目,对普通公众来说,将不再是梦想。

  在人们看来,这支平均年龄30出头的年轻团队里,姑娘都是外柔内刚的女汉子,爷们都是刀枪不入的钢铁侠。”是的,“有韧性不任性”是这支平均年龄30出头的年轻团队的真实写照,哭过鼻子,抹过眼泪,但从没有人掉过队。

  “我们团队也有着自己的‘核磁共振’精神,通过团队建设的‘外力’激发成员的思想‘共振’,释放‘双创’潜能,最终实现团队创新发展的‘自主导航’”,秦杰如是说。

  王同雷是量子技术团队的新成员,周全严谨是这个小伙子出了名的特点,每次团队讨论技术问题,最容易争执不下的就是他,这种成员也是团队必不可少的。

  “虽然在实验室千百次的联调组装,有一种被虐千百次的感受,但每次完成一个技术突破,我仍待它如初恋。”负责总体设计的万双爱笑着说到。

  为激发“双创”的内生动力,33所加大对前沿技术的支持和青年技术骨干的培养选任力度,锻造了一批技术新、年纪轻、创新力强的年轻力量。由33所本部牵头组建的这支党员占比76%,青年占比75%的量子技术团队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集团公司量子技术研发中心的主依托单位。

  据统计,团队每人平均一年累计加班时长4-5个月。两年的时间内,他们让核磁共振陀螺由多个装备组合而成的庞然大物变成能与公交卡比大小的样机。

  团队成员表示,一定要把核心技术把握在手上,突破制约未来系统发展、卡脖子且难以模仿的单项技术。

  量子技术团队按专业技术进行分工,成员之间专业是互补的,博采众长,这样,每一个人在团队中都必不可少,每一个专业技术的突破都是大家的突破。这个管理思路极大地调动了每一名成员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对未来发展的一个铺垫。

  在集团公司全面释放“双创”能量,大力推动“三创新”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三院、33所转型升级政策掷地有声,专业化的分工更便于资源的整合,缩短了新品的研发周期。

  在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作为创新发展的先驱,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量子技术团队已论证完成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技术途径,相关内容被国家部委采纳,获各界专家好评,为中国量子技术的未来发展和团队的“双创”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国画之美不在于落笔,而在留白。远方,有秦杰和他团队的梦想。从微观量子到国之重器,从苍茫大海到浩渺宇宙,他们的探索永无止境,逐梦之行永不停息……

  来源:国防科工局网站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