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戟沉沙铁未销:二战德日苏美及志愿军火力对比

2016年06月08日 16:54 新浪军事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武器作为战斗工具在人类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热兵器时代,武器装备在一定的情况下都会直接影响战争的结果。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对于武器的要求近乎苟刻。本期新浪军事就特邀朱世巍来谈一谈二战德日苏美以及后来志愿军之间火力配备对比情况。

  1939年的日本陆军野战师团,通常有15000-20000人。其炮兵按欧美标准不算强,但配备很齐全。炮兵联队有36-48门火炮。3-4个步兵联队,每个联队有1个山炮中队(4门)和3个步兵大队,有些联队还会配备4门37毫米反坦克炮。日本人并不像通常所认为的那样轻视炮兵。相反,一旦遇到重要战斗或战役,他们会毫不吝啬的派出有限的独立野战重炮部队,基干武器是150毫米榴弹炮,还有用于反炮兵的重加农炮。

  相对而言,作为野战师团基干的步兵大队,火力却相当贫弱。1939年的步兵大队下辖5个中队(含1个重机枪中队)。约1000人,有686支步枪、8挺重机枪、24挺轻机枪、25个掷弹筒、2门70毫米口径步兵炮——1个步兵中队(连)只有6挺机枪和6个掷弹筒。步兵分队(班)通常有10个步枪兵,另有一挺轻机枪3-4人或用一门重掷弹筒代替。总的来说,日军的机枪偏少,步兵大队标准编制通常没有迫击炮。战争后期,有些中队有9挺轻机枪和9个掷弹筒,还可能使用缴获的中国迫击炮(日本自己也生产了一些)。但火力还是很弱。除了少数特种部队如伞兵,日军基本不怎么装备冲锋枪。对资源匮乏的日本陆军来说,不能精确射击的武器——迫击炮和冲锋枪,都没有普遍列装的余地。

  为了对付中共八路军,日本又设立了一种炮兵更弱,不适合野战的“治安师团”。以第58(治安)师团为例,总共只有11627人,没有炮兵联队,也没有联队炮兵队。基干只有8个步兵大队。但这些大队本身非常强,编有7个中队:一个步兵炮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五个步兵中队。全大队兵额有1247人,拥有2门四一式山炮、2门九二式步兵炮、8挺九二式重机枪、30挺十一年式轻机枪、30个八九式重掷弹筒、10部电话、6部无线电。

  以下数据有助于认识日军的火力构成:被日军打伤的八路军新四军,超过52%是枪伤、4%是刀刃伤,只有30%是炸伤。与之比较,国共内战中,解放军近60%是炸伤。到朝鲜战争,志愿军被炸伤超过62%、而枪伤只有17%、刀刃伤仅0.2%。比较上述数字,可知“治安师团”的火力相当贫弱。太平洋战争末期,治安师团也与美军作战。他们火力虽弱,但因为机动灵活,在冲绳后卫战中有出色表现。治安师团以大队(营)为核心的战术思想,对亚洲军队影响很大。

  真正的日军野战部队,火力要强于“治安师团”。如1938年张鼓峰冲突,被日军击伤的苏军官兵,超过54%是炸伤、枪伤只有近32%——这次战斗中,被日军用冷兵器刺伤的苏军官兵也占4%——110人,苏军却未能用冷兵器杀伤日军。可见日军总体偏爱使用刺刀。而且日军刀伤的致死率相当高(有时超过60%)。

  战争初期的德国步兵师,从火力角度说是“完美”的。和日本师团一样,德国师属炮团也是36-48门炮。只是日本师团炮的口径通常只有75-105毫米(有些也会装备重炮),德国师炮却是105-150毫米,量级不可同日而语。日本联队火力是4门75山炮,德国团火力一般是8门75-150毫米步兵炮。除了师属炮兵外,德国陆军在1941年还拥有127个独立炮兵营。1万门左右的105-150毫米榴弹炮,以及一些口径更大的巨炮,是德国陆军最基本的火力来源。

  德国步兵师虽然火力强大,战术机动力也强于同期的苏军,但一旦遇到要大幅度撤退,远距离转移能力却不强。所以经常大量丢失重炮。德国陆军第一次大量丢失榴弹炮是1941-42年的苏军莫斯科反攻期间。因为重型火炮的生产和补充极为困难,从此德国野战炮兵再也没有回到巅峰状态。41年的德国步兵团通常有12门反坦克炮(37-50毫米),一个师则有60-90门(包括师反坦克炮营)。到43年就逐渐用75毫米重反坦克炮取代之,以应对越来越多的苏联重型和中型坦克。

  德国步兵师不仅炮兵强,步兵火力也很强。1941年的德国步兵营,编制有36挺轻机枪、12挺重机枪、6门80毫米迫击炮、9门50毫米迫击炮。1943年,德军又模仿苏军,给步兵团增设了4门120毫米重迫击炮。德军还习惯给大部分步兵师成员都发放步枪,甚至有些步兵师的步枪数比兵员数还多。步兵营以外的单位,甚至炮兵团和后勤分队也会配备机枪。某些德军精锐部队甚至每个步兵连有16-22挺机枪。

  自动武器方面,1941年一个德国步兵师约有700-800支冲锋枪;一个步兵团180支。战争后期,德军又配备了大量突击步枪(苏军AK-47枪族的前身)。但德国步枪兵装备最多的依然是98K步枪。这似乎不主要是产能问题,也在于德国人对冲锋枪的杀伤效能并不信任。相对而言,苏军步兵到后期几乎以冲锋枪为主。在偏爱冲锋枪这点上,中国军队更像俄国人。

  苏联军队的火力配置在框架上与德军很像。但因为战争初期损失太大,俄国人被迫采用越来越小的编制,还放弃了师属重炮兵,而被迫采用中型火炮为主(76-122毫米榴弹炮)。战争初期,一个苏联步兵师编制超过15000人。尾声时一个苏联步兵师往往只有3000-5000人,其中步兵不到1000人。苏军取胜主要靠强大的突破炮兵和坦克军团。苏军步兵火力在迫击炮和步兵炮配备上很强,但他们的机枪不算充足。更缺少现代化重型机枪。合格的步枪兵也不多(虽然苏军有不少精锐狙击手)。当然如前所述,苏军的冲锋枪装备量很大。

  志愿军某部入朝初期的火力构成为:军设火箭炮营(9门火箭炮)、师设山炮营(12门)、团火力为九二式步兵炮和120重迫击炮、营火力为82中迫击炮、步兵连设60轻迫击炮排(3门)。此时一个军人数通常在4万人到5万人不等。较典型的装备状况为:山野榴炮约60门、步兵炮约20-30门、迫击炮约300-400门(中重型迫击炮约100门以上)、无后座力炮约70门、几十个火箭筒、机枪900-1200挺、冲锋枪2000-3000支。

  综上所述,这种军的炮兵火力不算强。即使配备比较强的军,火力也只相当于2个日本野战师团。朝鲜战争初期,志愿军尤其缺少100毫米以上的榴弹炮。初期所谓运动战阶段,有限的炮兵往往也跟不上去,弹药也不足。这个阶段主要靠步兵对美军突如其来的攻击。

  但志愿军的步兵支援火力不弱。平均一个师有300-400挺机枪、600-700支冲锋枪、30-40门中重型迫击炮、100门左右的轻迫击炮、10-12门步兵炮和十几个火箭筒。冲锋枪的装备量甚至可以和1941年的德国一流步兵师媲美。喜欢迫击炮、自动武器和手榴弹,是自内战时代以来,国共两军共有的传统。这几种武器,加上机枪,实际上是中国步兵最重要的火力输出手段。战争初期,志愿军一个步兵班通常有1挺轻机枪,至少8个步枪或冲锋枪手。

  但和通常所谓“小米加步枪”的说法不同,志愿军的步枪配备程度反而不高。战争初期,一个军往往只有卡宾枪2000支、步枪10000-12000支——有些军甚至连1万条步枪都没有。和欧美不同,中国军队传统上不喜欢给军官和非步兵人员配步枪,而且所谓“司政后”的比率不低。朝鲜战争前,中国军队准备配属更多重武器,又进一步削减了步枪数量。

  在朝鲜战争初期运动战阶段,志愿军的武器装备主要是不到18万条步枪、超过4万支冲锋枪、八千多卡宾枪、1100门山野榴炮、5000门各型迫击炮、近千门火箭筒和无后座力炮、15000挺机枪。转入阵地战后,装备有很大变化。

  朝鲜战争后期,志愿军的火力进一步增强。首先是炮兵。山野榴炮的总数从1100门增加到近1500门。包括一些性能优良的苏式76-122火炮,甚至还有威力巨大的苏制152毫米口径重榴弹炮(志愿军此前已有一些美制日制的150-155火炮)。原本较弱的榴弹炮部队,数量也达到近600门,相当于40多个营。迫击炮的装备程度相对变化不大。除原有的六管火箭炮,还有一些苏式喀秋莎火箭炮。

  在步兵火力方面,志愿军重点强化冲锋枪的装备程度。从国内向前线输送了十多万支新冲锋枪,包括大量苏式“波波莎”冲锋枪。战争尾声,志愿军某师冲锋枪增加到近2000支,步枪却也减少到2000支。

  1953年夏季,志愿军的火力已经相当强大。最后攻势动用兵力50万人,使用了4000门火炮(山野榴炮900门)、近5000门迫击炮、2000多个火箭筒,消耗了3万多吨弹药——也就是说,只使用了全部在朝兵力的不到40%,却动用全部炮兵的70%来支援。此时,志愿军出动一个步兵连进攻,支援火力却有10-15个炮兵连约40-60门火炮。

  美国陆军在朝鲜战争的伤员,因炮弹和火箭弹造成的杀伤占50.8%、手榴弹所占9%、枪击占27%。与二战时代相比,朝鲜战场上被手榴弹炸伤的人员比率高得惊人。但另一方面,美军被击毙者,炮炸占50%、枪击占33%。而手榴弹炸死仅占1.3%。也就是说,志愿军所偏爱的手榴弹战术,虽然炸伤了不少美军,却很难造成致死伤害。而枪击的致死率却高于致伤率。但对双方来说,炮兵火力战都是最重要杀伤手段。

  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第一个月(1950年10月),美国在朝鲜的地面兵力为15万人(陆军13万人、陆战队2万人)。其中,近87000名官兵分属5个陆军师,平均每个师17400人。到朝鲜战争结束时,美军地面兵力为30万人,其中27万人属于陆军,其他是陆战队和海军人员。陆军人员中,又有13万人分属6个师,每个师超过2万人。

  美国步兵师的炮兵火力异常强大。师炮团有18门155榴弹炮和54门105榴弹炮(每个连6门制)。单纯就炮兵火力而言,美军一个师可以对抗初期志愿军的两个军。运动战阶段,美军的加强炮兵相对不多。后期,增派了很多独立炮兵营。整个战争期间,先后投入了20-30个独立炮兵营,包括240毫米口径的超大威力炮。美军的90毫米高炮也被大量用于地面炮击。美军的防御很大程度靠炮兵来维持。

  另一方面,美军坦克部队的编制正好违背了二战以来的集中使用原则,反而是尽量分散配置。步兵师有坦克营,步兵团又有坦克连。但在朝鲜的实际编制又有不同。比如第1“骑兵”师,步兵团就没有坦克连。一些师属坦克营也是另外配属的。

  相对于美军强大的炮兵火力,其步兵火力配置显得不那么扎眼,倒是非常独特。朝鲜战争时,一个步兵营按编制有900余人。下辖一个重武器连有4挺重机枪和4挺轻机枪、4门75毫米无后座力炮、4门81迫击炮。三个步兵连每连有3门60迫击炮、3门57毫米后坐力炮。初期,美军一个步兵排有1个重武器班(1挺M1919A6轻机枪、1个火箭筒)、3个步兵班。每个班9人,1个“勃朗宁”自动步枪(类似于轻机枪)手,8个M1步枪手,其中1人装备枪榴弹。

  1950年一个美国师的标准步兵武器配备有:6913支M1步枪、243支狙击步枪、7474支卡宾枪、638支冲锋枪、412挺“勃朗宁自动步枪”、160挺轻机枪、394挺重机枪。但和志愿军相反,美国步兵单位装备冲锋枪很少(一个团只有34支),反而更多是配备给炮兵、坦克兵和侦察兵。和德军一样,美国步兵师的大部分成员也都有长枪。美国非步兵单位的机枪装备程度则比德军还高。美军师炮团的重机枪甚至比步兵团更多。

  相对于志愿军,美军步兵的轻武器配置从纸面看没什么优势。但美国步兵得到大量无后座力炮和火箭筒的支援。也正因为此,志愿军在中后期也大力增加后座力炮和火箭筒,力求在班排火力上不输给美军。战争后期,志愿军火箭筒数量翻了几倍,达3000个。无后座力炮也有上千门。

  作者署名:朱世巍(新浪军事独家出品 侵权必究)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