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这里就是我们的战场”

“这里就是我们的战场”
2020年01月10日 17:22 军报记者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2015年3月21日,我们完成抗击埃博拉任务后回国。作为亲临抗埃一线的队员,为如实记录这段援塞抗埃的经历,我和医疗队政委王锦秋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大国担当》,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疫情的风采。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与埃博拉战斗,危险就在眼前,死亡就在身边,但中国军人义无反顾。他们说——

“这里就是我们的战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批援塞抗埃医疗队队员 洪建国

我军援塞抗埃医疗队队员进行病人标本检测。洪建国摄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去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都快5年了。”这两天,不时有同一批赴非抗埃的战友和我谈起那段难忘的经历。

2015年1月13日,我军第3批援塞抗埃医疗队22名先遣队员告别亲人和朋友,奔赴这个埃博拉病毒肆虐的国家。

当我们抵达塞拉利昂中塞友好医院埃博拉留观诊疗中心时,眼前的一切,让每一名医疗队员揪心不已:民众无助的眼神,不时呼啸而过的救护车,医护人员忙碌而疲惫的身影……我真切地感受到致死率极高的埃博拉病毒就在眼前。

看似平静的病房,就是与病魔搏斗的战场。为防止传染,我们在病区工作时要穿戴护目镜、口罩、防护面屏、内外手套、防护服、靴子、靴套等11件防护用品,并且有队员在病区外全时监控病区内作业队员的工作和身体状况。第一次进入病房,我内心有些紧张。“前方是埃博拉重症患者的病区,千万不要触碰任何东西!”同行的队友提醒我,“看着点脚下,不要踩着血,刚刚有位患者病情恶化,呕血后去世了。”

在这里,危险就在眼前,死亡就在身边。每次我们查完房,回到半污染区时,身上好几层防护服都会被汗水浸湿。

2015年2月18日,国内正值除夕,可远在万里之外的西非,埃博拉疫情却依然严峻。那天病人特别多,我们9名医疗队员坚守在自己的战位,有条不紊、一刻不歇地进行着救治工作。不一会儿,病房外的对讲机中传来队友的声音:“进病房1小时了,该出来了!”按照规定,每次进入埃博拉病房时间一般不超过1小时,否则身体就可能因为脱水出现虚脱。

新一批病人接踵而至,队员们顾不上回应对讲机中队友们着急的声音,继续接诊、分诊、救治病人,不敢有片刻停歇。尽管当时大家已经感觉很疲惫了,但仍有一股劲儿支撑着:时间不等人,我们多一分努力,他们就多一分活下来的希望。

“1个半小时了,赶紧出来!”“已经2个小时了,必须出来,再不出来就出事了!”2个小时后,9名医疗队员将两批病人妥善安置后,拖着几近虚脱的身体走出病房。回到驻地,已是北京时间晚上9点多,大家纷纷拿起电话,给家人送上节日祝福,报个平安,让他们放心。

在救治的埃博拉危重患者中,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位名叫穆苏的老奶奶,她已经80岁高龄。2月27日,她是坐着轮椅被送到诊疗中心的,当时人已经昏迷,情况十分紧急。被确诊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医疗队很快就为她制订了详细的诊疗方案,相继开展了输液、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和常规生化检查,对她的体温、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

3月5日,我们例行查房时,这位老人除了常见的埃博拉症状外,指着自己的脚一直在喊疼。经检查,我们发现她的小脚趾和第二脚趾之间的区域已经溃烂……队员们迅即用消毒剂轻轻地给她做清创处理,涂上抗生素。经过精心诊疗,她的脚伤很快痊愈,老人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这位老奶奶是我们医疗队收治的年龄最大的患者,也是治愈时间最短的患者。

康复出院时,穆苏满眼泪花地说:“感染埃博拉的很多人都死了,因为有你们精心的治疗,我活了下来。非常感谢你们,愿老天保佑你们!”

在2个多月时间里,我军第3批援塞医疗队共收治埃博拉留观患者146例,其中埃博拉确诊患者25例。2015年3月21日,我们完成抗击埃博拉任务后回国。作为亲临抗埃一线的队员,为如实记录这段援塞抗埃的经历,我和医疗队政委王锦秋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大国担当》,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疫情的风采。后来,这本书还被译成英文版,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到这段感人的“中国故事”。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罗国金、记者程安琪采访整理)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